影像笔记退行性骨关节病
退行性骨关节病也称骨关节炎(OA),是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面和其边缘形成新骨为特征的一组非炎症性的骨关节病变。
以放射学检查作为依据,45岁以上者14%~30%患有此病。
临床与病理本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者最多见,无明显原因,见于老年人,为随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结果。
继发性者为任何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破坏或损伤。
软骨改变主要为水含量减少,表层侵蚀或磨损而引起软骨变薄,严重的可完全被破坏而剥脱。
当关节软骨受损后,表面不规则,使其下骨质受力不均匀而破坏及发生局灶微骨折,进而反应性硬化。
关节面的边缘可形成骨赘,原因不清,组织学上为成熟骨质,活动期其远端有软骨。
有时软骨下骨内可形成囊变,其周围是致密纤维组织和反应性新生骨,其内可有黏液;囊变的关节面侧常有裂隙;囊变形成原因不清楚,可能与软骨退变导致的软骨下骨应力传导不均匀、部分区域应力慢性增加有关。
晚期可见关节内游离体;游离体多由软骨退行性变,碎片脱落而来,并可发生钙化及骨化。
脊柱的退行性骨关节病与椎间盘突出关系密切。
临床上原发性者发病缓慢,好发于膝关节、髋关节、指间关节、脊柱的关节等,但可以发病于任何关节。
以关节活动不灵便、疼痛为主要症状。
椎间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可导致脊椎假性滑脱,或引起神经孔狭窄,发生在脊椎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常可引起脊髓和(或)神经根的压迫,从而引起系列神经压迫症状。
影像学表现
本病几乎可侵犯全身任何关节,包括滑膜关节和软骨联结。
X线上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骨赘形成;后期出现关节失稳、畸形、游离体和关节面下囊性变等。
临床症状往往不与X线表现的严重程度相关。
关节间隙变窄是最常见的早期征象;骨赘开始可表现为骨的边缘变锐利,以后为关节面周缘的骨性突起,呈唇样或鸟嘴样;软骨下反应性硬化为关节软骨下广泛密度增高,在邻近关节面区最显著,向骨干侧逐渐减轻;后期软骨下囊变很常见,可以单个或数个并存,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透亮区,边缘清楚,常有窄硬化带。
如果是骨赘脱落引起的游离体则保留原有形态;如果为软骨钙化、骨化形成,则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环,中央相对透亮区为骨髓组织,多为单个。
CT检查复杂关节时扫描面与关节面垂直显示病变较好,比如脊柱、髌股关节。
MRI是唯一可以直接清楚显示关节软骨的影像学方法。
早期软骨肿胀,T2WI上为高信号;以后软骨内可出现小囊、表面糜烂和小溃疡;后期软骨变薄甚至剥脱,局部纤维化在T2WI上表现位低信号。
腘窝囊肿、滑膜囊肿、骨质增生、关节内游离体
声明:本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hl/1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