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半句封神,却不知道作者的诗词,你能想
大家好,我是无知小生。今天咱们聊聊咱中国的一些半句封神古诗,但是作者又不那么熟悉的。
咱们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我们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几句,有些诗词很出名,他们的作者也很出名,我们都知道。可是有一些诗却没有几个人能把它和作者联系起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
比如这一句大家伙一定熟:“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你知道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吗?我相信相当一部分的朋友直摇头,其实这首诗竟然是慈禧老佛爷写的。话说当年慈禧住在皇宫中,他母亲住在北京的胡同,相距不远,但是宫有宫规。慈禧虽位高权重也不能随便出宫门,母亲过六十大寿,她赏赐了很多东西,但是不能到现场祝寿,心情特别不好,就提笔写了一首祝母寿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人说这句诗不是慈禧原创,应该是化用了白居易当年长恨歌当中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话说想当年唐明皇李隆基独宠杨玉环,杨家因为杨玉环鸡犬升天。那封建社会天下父母都希望是儿子生的越多越好,重男轻女,但是杨家情况却是相反,希望多生女儿,然后借用裙带关系,升官发财。有这样的背景的话,你再一对比,“遂令天下父母心”是讽刺朝廷的,而“可怜天下父母心”则是赞扬父爱母爱的伟大。
这两首诗应该说是完全不一样,属于慈禧的原创。不过话说回来,若是不知答案,您能猜到这句情真意切的诗句,竟然是出自口碑极差的杀人不眨眼的慈禧的口中吗?打破头估计也难。
其实诗歌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咱就接着来说。
愿作鸳鸯不羡仙
这一句“得城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句诗乃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写的。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卢照邻是与王勃、骆宾王齐名的人物,他出身范阳,卢氏是汉代名臣卢植的后人。卢植当年可是公孙瓒和刘备的老师,因此卢照邻出身很好,“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句诗特别的美。
可是跟卢照邻的人生相比的话,完全不搭。因为卢照邻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卢照邻很有才华,十几岁就名扬天下了。唐高宗李治的叔叔邓王李元玉听说他才名之后把他请到府中任职,还对别人说,这是我的司马相如,评价非常非常高。卢照邻就跟随邓王李元玉过了10年清闲生活,10年之后到四川任职,任职期满后离开蜀地前往洛阳。在洛阳写了一首诗叫长安古驿。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得成比目何此死,愿作鸳鸯不见仙”就是出自这首诗。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首代表作竟然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怎么回事呢?因为诗中还有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这个梁家指的是东汉外戚梁冀,他的妹妹是汉顺帝的皇后,梁冀是著名的跋扈将军,就是因为小皇帝说他跋扈就把皇帝活活毒死了。好巧不巧,这首诗做出来之后,为天下流传,被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读到了,那武三思算不算外戚?算不算把持朝政?他就读出了弦外之音,你这是在暗讽我们武家跟梁冀一样,就把卢照邻抓到狱中,家人朋友多方营救才把人给救出来。人虽然是救出来了,但是因在监狱中受了风寒,卢照邻出狱时就得了很严重的风疾。按照描述就类似现在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在今天都不好治,更不要说是千年前的唐朝。
不过卢照邻算幸运的,他遇到了著名的药王孙思邈,可是不久之后,唐高宗避暑九成宫,要求孙思邈伴驾随行,没办法,孙思邈只能给卢照邻留下点汤药就离开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屋漏偏逢连阴雨,卢照邻的父亲又去世了,刚喝这点汤药痛哭之后全给吐出来了,从此病情是进一步的加重。再后来他的脚都伸不直了,手也不能自由活动了,特别的痛苦,大概是极度痛苦,让他厌倦了城市的生活,他给自个建了坟墓,平时就住在坟墓里,后来他与亲朋好友一一道别后投颍水自杀而亡,当时只有40岁。
所以今天听到:“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怎么能想到这么美好的诗词,作者的人生竟因此如此的凄惨。
初唐四杰唯一的善终
除了卢兆麟,那初唐四杰不是还有其他人吗?人生经历也都挺惨的,像是骆宾王,当年跟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王勃27岁溺水而亡,相对比杨炯算是四个人中唯一一个善终的,可是人生也很坎坷。虽说唐朝初年就已经有科举制了,但是举荐制还是存在的。杨炯从小就被认为神童,十一岁被举荐到弘文馆,就相当于一只脚踏进公务员行列。当时的杨炯一定是踌躇满志,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在弘文馆一待就待了16年,从11岁一直待到27岁,那正是壮志凌云的年纪啊,他却在馆中一年年蹉跎,直到26岁才得到一个雠(chou)校典籍的职位,且只有九品,那七品都是芝麻官了,你这九品多尴尬。更可怕的是他竟然在九品的位置上坐了六七年,这时候已经2岁了。
古人讲三十而立,三十二岁还是九品小官,一辈子几乎就看到头了。当然啦,古人的话不全对,他只是代表当时的一种观念,不一定适用于现代。所以现在的朋友们看到这儿千万别焦虑,人的志向不同、机遇不同,几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都不晚。
但是那个时候思想就是那么死,更何况杨炯从小被称作神童,结果三十二岁一事无成,他还要忍受很多的冷言冷语,或许是上天也看不过去了,决定给他一个希望。于是在三十三岁时,他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太子李显,掌太子东宫庶务。虽然职位只是正7七品上,可是这是太子心腹,前途无量,毕竟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
只可惜身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似乎只能与另外三个一样命运多舛,怎么回事呢?仅仅三年之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杨炯的伯父杨德干参与了这场动乱。事情平息之后,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受到牵连被贬四川。虽然任职期满后,杨炯又回到洛阳,可是谁都知道这个神童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任何前途了,他自己也是心灰意冷,不再寻求官场上的飞黄腾达。
在洛阳两年后他出任银川县令,一年后就郁郁病中。据说杨炯在银川还颇有政绩,勤政爱民,被百姓尊为杨银川。他去世之后百姓还自发的为他修建杨公祠。像现在浙江省衢州市银川村,还有杨公祠旧址里面还有杨炯的雕像。可知虽然仕途不顺,但杨炯用自己的一点点权力还是保护了一方黎民,至今活在人们的心中,这也是一种极大的肯定吧
今朝有酒今朝醉
好,再来看下面这一句您应该也很熟,这便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首诗的作者很多朋友一时想不起来,他是唐代诗人,唤作罗隐。罗隐被称作名句制造机,比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些诗句都是他写的,只可惜他是诗红人不红,并且罗隐的人生也特别的坎坷。罗隐隐居之前叫罗恒,虽说长得不好看,但是才华也算是可以弥补外貌上的缺陷。而罗恒的主要问题就是他一直就考不上进士,他一生曾经参加了十几次的进士考试,一次都没上榜,被调侃为十上不第,后来考了十几次,大约是二三十年,也就是说罗恒从青年考到中年一直名落孙山,接连被打击之后,他才把名字改成了罗隐,从此隐居九华山。
隐居的人虽说看着是仙风道骨,但也都是肉体凡胎,谁长时间没有收入都不行,罗隐也是一样,或许是经济上实在有困难,或许是太想实现政治上的抱负。他在54岁的时候得到了吴越王钱镠的赏识,在其手下为官。他所处的时间应该是晚唐到五代十国的时候,直到他77岁去世,总体来说是抑郁不得志的一生,也和其名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天若有情天亦老
篇幅关系。咱们接下来再简单讲几个,像是“崔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那也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是唐代的李贺所写。还有一句我们也很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我们主席的诗词。因此若是有人问“天若有情天亦老”出处,应该是唐朝李贺。以及“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来自杜甫的诗,前面还有两句是“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就是说杜甫太穷了,把衣服典当了换钱买酒,但是依然欠了很多酒钱,捉襟见肘的生活实在苦闷。
杜甫腹有诗书气自华
还有“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轼写的,当年苏轼遇到朋友董传,董传很穷,穿的特别不好,整个人也没自信。苏轼就写这首诗鼓励他,说你参加科考一定能榜上有名,后来董传真的考上了。最后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还是苏轼写的。
苏轼那您还知道哪些半句封神,但是忘记作者的诗句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一聊,大伙一起涨涨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cs/1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