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捣鼓发明的杭州护士到底图个啥人民资讯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俞雪飞为患者佩戴造口保护罩

裘江英演示新生儿包髋布

徐青丽为患者手臂敷上中药贴

记者柯静通讯员陈晓华童小仙王雪飞/文张之冰/图

有加湿保护装置的喉管造口保护罩、站立式待产椅……这些与患者息息相关的“黑科技”全部来源于一线护士。日前,浙江省首届护理创新大赛揭晓,78家单位项成果专利参赛,最终51个创新转化项目和41个创新培育项目进入复赛。

不久前,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发布《浙江省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数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截至年12月31日,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专利数共项,护理人员的发明创新越来越多。

白天工作,晚上画图搞创新,这已是杭州很多普通护士的生活常态。从图纸到成品,从概念到临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成为一种现象。“5·12”国际护士节,本报记者记录了三位护士的发明创新故事。

呼吸的尊严俞雪飞浙大二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解下胸骨上方的颈部半透明保护罩,暴露出5厘米左右的气道口,肉色,呼哧呼哧透着气……在浙大二院耳鼻咽喉科病房里,老周不用顾忌别人惊恐眼神。脖颈间这个气道口,是他赖以为生的呼吸口,医学上名为“造口”。这样的病人在耳鼻咽喉科病房里有很多。

喉癌病人在喉全切术后,气道重建,气管被切开、“改道”为一个不大的开口,病人靠这个重建的造口呼吸。

“恢复得蛮好,保护罩戴好,要注意补水!”护士长俞雪飞俯下身,看了老周的气道造口,将保护罩重新给他戴好,老周拱手感谢。喉癌手术成功代表新生,但同时也意味着失去正常说话和呼吸的能力。更麻烦的是,气管切开后,气道失去了鼻子的加温、保湿、防异物灰尘的保护,感染风险倍增,未经充分温润的空气直接入肺,每次呼吸都让人觉得“粗砺”。

年冬,俞雪飞看到了回来复诊的病人张工。那个总是衣服笔挺的张工从未那么狼狈,坐了一路带暖气的车,气道严重失水,痰液在气道中结痂,造口被堵成了一线天。躺在急诊室床上,张工弓着身体,努力吸着气,嘴唇有点发紫,锁骨都明显凹进去了,气道像装了口哨,发出尖锐的呼吸声。“那时候我就想,如果病人的气道造口有个口罩,能阻挡灰尘又能加湿,可能就不至于发生这样的危险了。”

在示教室里,俞雪飞用雾化面罩制作了“量控湿化加温喉造口过滤保护罩”第一代产品。个头有点大,垫着酒精棉片。而后,在浙大二院广济创新俱乐部牵头下,俞雪飞遇到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张女士。在张女士团队帮助下,俞雪飞开始尝试画图,并用3D打印机制作贴合患者颈部个体曲线的保护罩。第二代、第三代,直至现在第四代产品,从开始有简易加湿装置,到现在思考更安全有效的精确湿化的加湿装置,保护罩正离俞雪飞心中的保护“神器”越来越近。

这几代保护罩,俞雪飞估计送出了两三百个。她调研了个患者,患者喜爱度达到80%以上,冯女士就是受益者之一。病后的小小变化,冯女士都会给俞雪飞发来照片和文字。“在北方这样干燥的地方,戴上保护罩,我和家人去了天津,听了一场地道的相声。”“今天我一口气爬了三个小时的山,山顶的风景很美。”“今天开始我又掌勺了,有了保护罩,我不再怕油烟。”

除了保护罩,俞雪飞还发明了三件“神器”。一个是固定防痰片,解决了气管切开病人痰液污染气切伤口和湿化管固定问题,有效保护了气切口,临床运用四年,已成为气道护理必备物品;一个是安全堵管器,帮助气管切开病人顺利堵管和拔管;还有一个是恒温自动灌注营养输注器,结束了喉癌术后患者胃管鼻饲靠手工打入的时代。

“喉癌病人,在普通人看来是很小众的人群,对于我们来说,每天接触的都是他们,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要让病人活得有尊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我们的护理质量。”

新生的“礼物”裘江英浙大儿院骨科主管护师

“孩子得了这样的先天性疾病,我哭了三天三夜。收到包髋布的那一刻,我眼泪唰地流了下来,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为宝宝康复努力……”

一位家长的心声,让护士裘江英觉得自己的努力很值。她研发的包髋布,是浙大儿院骨科康复科病房里的“神器”,每个来这里进行先天性髋关节复位矫正的患儿,在出院前都会收到这份“礼物”。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如果没有在6—18个月进行手术复位治疗,18个月后将接受更为繁复的手术,否则伴随孩子的将是终生肢体残疾。复位治疗后,需要打3个月石膏固定。

“给打石膏的小婴儿换尿不湿,很多家长的手都是抖的,手重了怕再次脱位,石膏和皮肤之间只有很小的缝隙,我们给小婴儿换尿不湿都快不了。”

家长越怕越不敢换。有的孩子髋部皮肤因为包尿不湿时间太久,起了疹子,后来成了褥疮;有的孩子屁股上粘满了石膏内衬的棉絮;有的孩子周身都有异味,石膏棉絮被漏出的尿液浸泡着。这个先天性疾病,让很多父母几近崩溃。

除了给手足无措的父母送上纸巾,搭把手,还能做什么?有一个可脱卸的包髋布就好了。裘江英上网搜索无果后,决定自己做。买来彩色双层纱布和魔术贴,踩起了妈妈的缝纫机,裘江英按纸打样,再缝纫,照着12个月婴儿的髋部大小,手工制作了一批可脱卸的包髋布,免费送给病房里的孩子。用的孩子多了,反馈也多了。“有时候还是会漏尿,包髋布能防水就好了。”裘江英查房时,家长的一句话点醒了她。

熬了两夜,第二代适用于髋关节石膏的防水包髋布诞生了。裘江英为包髋布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在科室护士长的牵线下,包髋布告别手工制作,杭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帮助打样生产成品。算上第一代产品,裘江英已送出了百余个包髋布。

裘江英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年她毕业那会儿,本科护士凤毛麟角。选择专业时,裘江英毫不犹豫选择了儿科。

裘江英有两个孩子,平时工作就很忙,还得搞发明,她怎么做到的?

“时间真不够用,但想到能让小患者舒服一些,时间挤挤总有的。”平常工作中,点滴心得也成为她搞发明的灵感:留置针消毒用酒精棉片不方便,设计一个按压笔擦式消毒装置;癫痫患儿要监测异常脑电波,戴个帽子就能获取……

裘江英说自己是个挺“大条”的妈妈,寒冬已过,手指头裂开的几道口子依旧裂着,她也毫不在意。但护理患儿,她却是那般心细如发,眼中有光。

敷贴的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护师、护士长

医院消化内科病房,护士埋好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时,比常规流程多一个动作——将一个姜黄色的敷贴贴在留置针上方5厘米的位置。这敷贴,让李奶奶眉眼舒展:看到它,我就心安了!

为了输液,李奶奶曾吃足了苦头。两年前,李奶奶腹痛,住院治疗输液时,因血管条件不好,“挂盐水这个地方,疼得碰都不能碰。”疼痛折腾得李奶奶几次要拔掉留置针,逃回家。最后是消化内科护士长徐青丽的中药敷贴,解了李奶奶的苦。

为了避免反复穿刺,这些年静脉留置针广泛运用于临床,普及率达99%。在消化内科,做内镜治疗、短期营养液,都需要依靠静脉作为通路。但患者会因导管刺激或药物刺激,发生一定比例的静脉炎。“静脉炎的病人不少,有的大男人都被疼哭,拒绝治疗。”

熟悉徐青丽的同事都知道,她日常带着两个口袋本,一本记录着病区病人的点滴:大到从入院到出院康复过程的需求,小到巡查病房时病人需要更换拖鞋的提醒;还有一本记录着每项推进的工作,完成一项划掉一项……防治静脉炎的中药敷料贴就出现在这个工作推进本上。

医院大力支持下,徐青丽首先在病房开展中医护理技术。

在查阅书籍时,徐青丽发现古方金黄散里的大黄泻火解毒、活血化瘀,生南星散结消肿止痛……这些中药药效与静脉炎的病症不谋而合;结合文献报道金黄散不易保湿、易干燥掉渣等问题,徐青丽目标清晰:“既要敷料不干燥又不掉渣,同时敷贴尺寸大小适宜,护士操作要便捷。”反复打磨下,一款“预防静脉炎的麻油金黄散中药敷料贴”初具雏形。

年7月,敷贴在消化内科病房“上岗”。“我们对例患者做过统计,静脉炎的发生级别及发生率大大下降。”让徐青丽更振奋的是,年起中医药振兴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医药的大环境更好了。在申报实用新型专利成功后,该中药敷贴从一个病区推广至内科五个病区。年10月,医院护理部就该技术开展全员相关培训。目前,该敷贴已累计使用3万余个。

“能用自己所学所研为患者纾解痛楚,特别有成就感。”除了中药敷贴,近六年来,徐青丽先后有八项成果获得实用专利授权及护理小革新一等奖等。

年,徐青丽从护校毕业,她做一线护士的38年里,学习一直是常态。工作后,她自学护理大专、行政管理本科、护理学本科,学管理、钻业务、搞科研,一路奔跑,直至现在的主任护师、教授,始终扎根在临床一线。“总有人问我,创新的初心是什么?我想,这和我坚持在临床38年的初心是一致的,就是谋病人之幸福。”

我看到过很多护士的手,它们没有一点美感,很多上面还有裂口,长着老茧。

但我不得不感叹:它们怎么会那么巧!

热爱发明创新,护士们到底图个啥?

这一次采访,我找到了答案。一位护士说得非常好:“哪怕我的发明只用到一个病人身上,这个努力也值得。”

护理方面的创新发明,很像治疗罕见病的“孤儿药”,可能适用人群很小,也没有大好的市场前景,其意义却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

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护理,更舒适的就医体验,更快地康复,护士们努力帮病人细心守护着一份尊严,一份勇气,一份温暖。这份温暖,也是杭州这座幸福之城的标签之一。

巧的,其实是心啊。

如何破解

护理创新转化难?

“特别适合我们这种情况的病人!”“非常实用,别处找不到!”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护士们的这些创新发明,患者好评如潮。

但同时,不少护理人员困惑于转化难——“怎么才能让更多患者用上、让更多人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顾华一语道破:“一个产品从‘点子’到样机,再到患者使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政策、人才、平台等缺一不可。”

顾华认为,如果能得到物价、医保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对医疗护理产品发明产业化具有更大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很多成果都是医学与工程、计算机相关,建立交叉学科团队,进行医工结合,打破医疗机构的人才和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

另外,专业化操盘人才不可或缺。“目前医疗机构缺乏创新想法筛选、市场评估、转化对接等方面的专业化人才,也缺少技术经纪人这样的角色。产品能否最终进入医疗市场,还需要经过审批、集采等多个环节,要求专业化人才对各类政策有足够的了解。”

市场信息不对称,也从一定程度上困扰着转化双方。一个好消息是,浙江已经作出有意义的尝试,在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上,已入驻专利技术项,企业家。浙江省还成立了首个护理创新转化联盟,首批将全省11个地市的24医院和12家有志于护理转化的企业聚拢起来,“好点子”变成“好产品”的转化通道将会越来越畅通。

本文来源:杭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zz/13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