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穴位详解二二手掌部位
董公景昌先生(-),山東平度縣人,始自其先祖曾以針灸醫術救人,氏家道小康,十八歲在原籍設立針灸診所,服務桑梓,不計診費,抗戰時期,離鄉從戎,勝利後解甲歸里,後在青島設立針灸診所。未幾年,戰禍蔓延即重行入伍。民國四十二年以舊病復發請準退役蟄居台北,重操舊業,並為軍界同志義務應診。董氏羈身軍旅,先後達十三年,每於軍旅人空傯之際,為同胞施針治病,卅年來診治病患近四十萬人,即乙省登記可稽者達十萬人以上。以董氏針法異於正統,取穴尤其奇驗,在針灸學術上夙自令成學派,殊為針灸學者所推崇。
(摘自李國政《台灣董氏針灸經穴學》。)
一、董氏放血療法的意義
董氏放血療法,不單只在病灶上放血,有時亦可在臟腑相關相對應之點、線、面反應處放血,這時大都選擇膝後膕窩、肘窩、背部、小腿外側等處點刺放血,即可調理臟腑陰陽之平衡、疏通氣血通道,改善病勢,此為董氏放血療法之要點。例如:“後背、心、肺區”點刺放血,可治重感冒、發燒、胸痛、背痛、冠心病、心肌梗塞等;“肩胛手足區”可治手足痛、手足麻痺、膝蓋痛等;“膝後太陽區”可治頭痛、項緊、腰背酸痛、膽固醇過高等;至於牙痛、舌下腺發炎、肝病、各種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皆可在六六部位之“足跗陽明區”放血;七七部位之“小腿陽明區”放血,將惡血穢氣排出,往往久年沉疴常能立即減輕。
二、董氏放血療法的醫療功能
《素問調經論》:“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千金方》亦說:“諸病皆因血氣壅滯,不得宣通”。董公在臨床上常說“久病必瘀”、“怪病必瘀”、“痛病必瘀”、“重病必瘀”,因此董公非常重用三稜針放血,三稜針放血可說是董氏針灸最重要的部份,在董氏針灸中堪稱一絕。三稜針放血可疏通經絡上的瘀塞氣血、調整虛實、調整臟腑功能的失調和紊亂、扶正除邪、疏通氣血,使疾病改善以恢復正常,《靈樞小針解》:“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素問針解》亦說:“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放血療法自古以來就為醫者所重視的,董氏三稜針放血療法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有退熱、止痛、鎮靜、消腫、開竅救急、清血排毒、消除肿瘤等醫療作用。
三、董氏放血療法的取配穴原則
董氏針灸放血療法經長期臨床的累積經驗,其取陪穴方法,形成一些指導原則,在進行放血療法前,亦先透過董氏獨門之掌診,才能準確地知道該用哪個取穴原則,唯有如此,才能確定療效,取得結果。董氏放血療法的取穴原則,有病區穴位直接取穴法、臟腑反應背區取穴法、臟腑肢體反應取穴法、人體全息對應取穴法、臟腑歸經穴位取穴法等方法。
四、董氏放血療法的特點
1安全可靠:全身無不可放之穴、不可放之區,放血所取之區穴最廣,而對較危險的胸、背、腹、腰,董公所傳都是採放血療法,不採針刺,避免了各種危險。
2實虛皆治:古代大多數名家都認為放血為大瀉,身體虛弱的人則不宜,而董氏放血療法不拘寒熱虛實都可放血。董公認為不拘虛實,只要有血氣瘀滯、氣血不通,就得先放血,疾病才會好轉。
3特重放血:董公認為若氣血瘀滯嚴重時,平常的針與藥是治療不動的,當先察看血道是否閉塞,因氣血閉塞不通,針藥作用便不能達到病所,此時應先打通氣血循環、放出惡血,氣血通暢再採用針藥,才能發揮其療效。
4療效迅速:氣血阻滯,針藥不能發會作用,若能找出阻滯閉塞之穴,在此相關穴區放出惡血,許多經年久病常能立即改善,其迅速之作用較針藥更快,如在外踝上放血治療外踝扭傷,常能一針見血,療效迅速。
5簡便經濟:董氏放血穴位雖有一百九十餘穴,但是透過整理歸納,可相併幾個區組而已,只要掌握幾個區組,找出病位放血,易學、易掌握,療效特佳,所使用工具,誠簡便經濟。
6預防保健:放血療法不單專治有病者,亞健康者亦可放血。每月定期一至二次,在身體背部、膝後太陽區放血,可藉此清血排毒,當氣血循環正常,像血管硬化、心肌梗塞、中風、膽固醇過高等病皆能避免,可達預防保健之效。
(摘自李國政《董氏針灸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的注意事項
一.氣血虛弱體質差者,不宜放血,否則易引起虛脫.目前一般認為有以下情況,不宜施行用三稜針放血的療法.
1.貧血,低血糖.有血液或出血傾向者.
2.肝腎或心臟有嚴重疾患,孕婦,年老體弱者宜慎用.
二.針具和放血部位必須嚴格消毒以防引起感染.
三.放血前,要對病患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對放血的顧慮,以免引起患者緊張,發生暈針等意外事故.放血引起的暈
針,與一般毫針針刺所致類似:頭昏.眼花.眩暈:重者.可能有臉色蒼白.脈搏微細.汗出肢涼.血壓下降.甚者失去知覺.其除理方法亦同;應立即停止治療.輕者令患者平臥,雙腳抬高,喝點溫開水即可;重者可用艾條薰炙百會穴,或針刺人中,湧泉等.
四.放血一般是指刺破靜脈出血,切忌刺中動脈,故在有動脈分佈的部位刺絡時,極宜謹慎.
定位在手掌拇指第一掌骨之外側骨下。共三穴。主治胃炎、久年胃病。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穴位:手掌于大拇指第一掌骨之外侧骨下。
解剖:针经过反肤、皮下组织、通过拇指外转肌而达到拇指对立肌外侧,正中神经分枝、脾分支神经、肾分支神经。
取穴:在拇指第一掌侧外侧下陷处后一寸为土水三穴。
归经:入肺肾经。
穴性:理脾胃,调理中焦,清宣肺气,通经活络。
主治: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气喘、扁桃腺炎、全身骨肿痛、两腿内侧肌肉痛、骨膜炎、坐骨神经痛。
针刺法: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
针感:酸胀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配穴:(一)治胃绞痛,可本穴配四花上穴,门金穴。
(二)本穴配灵骨,大白治腹胀有效。
经验:(三)本穴可治胃酸过多,有效。土水穴位置,胡师与董公不同,两者皆可。
(四)贴骨下针可治膝盖痛。土水,笔者另加两穴,而第五穴治膝盖最佳。
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大指掌骨間。主治背痛、感冒、肺炎、咳嗽、氣喘。針法與應用針深三至五分。穴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配穴:(一)重子、重仙合用可治肩胛骨痛。
(二)黄痰粘稠不易喀出,可重子、重仙加侧间穴。
定位手掌大指骨與食指骨之間,與手背靈骨穴相通。主治背痛、肺炎、退燒、心跳、膝蓋痛。針法與應用三至五分。重子、重仙同時下針治背痛。穴位:手掌于大拇指骨与食指之间,与手背灵骨穴相通。
解剖:桡骨神经浅枝、正中神经、肺分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归经:入肺经。
穴性:清泄肺气,疏风解表。
主治:同重子穴。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痛感。
说明:重仙穴甚少单独取穴,大都重子重仙两穴并用。
配穴:(一)前、后、外侧肩关节痛,重子、重仙下针。
(二)背痛、胸痛,重子、配重仙穴。
(三)膏盲穴痛,重子配重仙穴。
(四)手指拘孪不伸,重子配重仙。
经验:重子、重仙两穴都应采深刺,效果才会显著。
定位小指與無名指掌骨間,距掌指橫紋一寸為手解一穴,一穴上五分為二穴。主治主解暈針與下針後引起之麻木感及氣向錯亂之刺痛。針法與應用針深三分至五分,停針十至二十分鐘即解,或點刺出血。穴位:手掌朝上,于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距掌指横纹一寸为手解一穴。手解一穴上五分为手解二穴。
解剖:五脏敏感神经,正中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同穴位。
归经:入心经。
穴性:调和气血,通经活络,镇静安神。
主治:解晕针,或下针以后引起之麻木、针口痛、气血错乱之刺痛、坐骨神经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全身痛、开刀后伤口疼痛、又解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疼痛难忍、拔牙时麻醉止痛、子宫手术之麻醉止痛。二穴兼能治胆疾、胆石症、胆囊炎、神经麻痹。
针刺法:直刺二—八分。针下立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针感:酸胀麻痛电感。
说明:(一)手解穴为董氏奇穴的重要穴位,效果神速是最佳之止痛穴,手解一、二穴之中,只要任取一穴使用即可。
(二)手解穴同上高穴、下高穴一样有增高的作用。
定位在手背虎口處,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間,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靈骨穴為董氏常用要穴之一。主治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脹大、婦女經脈不調、經閉、經痛、難產、背痛、耳鳴、耳聾、偏頭痛、腸痛、頭昏腦脹。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二寸,可透過重仙穴。亦可向外斜刺二至三寸。孕婦禁針。因此穴有強烈收縮子宮之功能。穴位:在手背虎口、拇指与食指叉骨间,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通。
解剖:浅层分布手背静脉,桡骨神经浅枝。深层分布正中神经的固有掌侧指神经、肺支神经、心及肾神经。
取穴:握拳取穴,在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与第二掌接合处。可透重仙穴。
归经:入心肺大肠经。
穴性:通经活络,清调肺气,通降肠胃,通气清瘀。
主治:肺气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气肿、肺癌、坐骨神经痛、腰痛、背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头痛、月经不调、经痛、难产、冠心病、心律不整、狭心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肾盂炎、大小肠炎、面疤、眼疾、耳鸣、耳聋。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可透刺重仙穴。亦可向外斜刺二—三寸。
针感:局部酸胀麻木感。孕妇禁针,因此穴有强烈收缩子宫作用,恐流产。
配穴:(一)治疗肺癌、肺气肿、肺积水时配大白穴、心常一、二、三穴,奇效。
(二)半身不遂配大白穴、上三黄穴、通肾穴、通关穴、通背穴、通山穴、正会穴。
(三)治疗经痛配门金穴、四花上穴特效。
定位手背面,大指與食指叉骨間陷中,十四經合谷穴外一寸骨邊下陷中,距靈骨穴一寸。主治小兒氣喘、發高燒、肺機能不夠引起之坐骨神經痛。針法與應用針四分至六分或用三稜針治小兒氣喘、發高燒及急性肺炎。孕婦禁針。穴位:手背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距灵骨穴一寸。可透重子穴。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取穴:手握拳当拇指与食指间横纹尽头向外一寸是穴,即灵骨穴下一寸处。
归经:入肺经。
穴性:发汗解表,清肺宽胸,清理上焦,肃肺疏表,理气化瘀。
主治:头痛、偏头痛、肺癌、肺炎、肺气肿、肺积水、坐骨神经痛、腰痛、背痛。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急性肺炎。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半。或以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肺炎特效。
针感:酸胀麻电感。
应用:本穴配灵骨治疗甚广,凡属气滞血淤之症均有效。若人气滞与气虚,则将导致血瘀血滞。
血瘀上焦则肺疾胸痺;血瘀中焦则为症瘕、血瘀下焦则为少腹疼痛、妇女疾病;血瘀经络则关节痺痛、风湿诸病、半身不遂;瘀血内蓄则性情变化而为神经诸疾。所以取用灵骨穴、大白穴通气补气,而能散滞消瘀。
定位手背第二掌骨與第三掌骨間,距掌指關節上五分。主治眼角發紅、坐骨神經痛、胸痛。針法與應用一寸針,針深三分至五分。穴位:手背朝上,食指掌骨与中指掌骨之间模具指骨与掌骨骨缝上五分处。
解剖:心肺交叉神经、肾之神经。
取穴:握拳取穴,食指掌骨与中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骨缝上五分处。
归经:入心肺肾三经。
穴性:疏风泻火,滋阴明目,疏经镇痛。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眼酸胀、近视眼、散光、心绞痛、弱视、迎风流泪、背痛、腰痛、坐骨神经。
针刺法:直刺三—八分。
针感:酸胀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佳。
配穴:(一)角膜炎、结膜炎、眼睛红肿有珠圆穴、水腰穴、止涎五穴,可取二穴与上白穴配。
(二)弱视、近视眼可配下三皇穴,如三叉穴,耳穴目1、目2.五形穴扎针或放血配合,效果佳。
定位手背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間,與十四經中渚穴相差五分。主治腎病之腰痛、腰酸、背痛、頭暈、散光、乏力、腎臟之坐骨神經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腫。針法與應用針深三分至五分。中白穴入腎經為董氏治腰、腎疾病的要穴之一。穴位:手背于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上五分。
解剖:手背静脉网,尺骨神经动脉,与手背分枝、肾分支神经。
取穴:握起拳头,当第四、五手骨之间,指关节上方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膀胱经。
穴性:疏经活络,利水消肿,利道下焦。
主治:膀胱炎、急慢性肾盂(肾)炎、坐骨神经痛、骨刺、腰酸腰痛、背痛、头晕、眼散光、肾虚耳鸣、脑鸣、重听、四肢浮肿、偏头痛、脊椎炎、退化性关节炎、小腿痛、闪腰、岔气。
针刺法:直刺五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配穴:本穴配下白穴为治闪腰岔气、骨刺、坐骨神经痛及耳疾之特效穴。
分辨:中白穴上一寸为中渚穴,董公曾慎重表明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绝无相同之穴位,有人误以中白为中渚,实为错误。
说明:中白穴为董氏奇穴的重要穴位之一,其主治范围很广,其入肾经,对骨骼方面疾病,常取用此穴。
定位手背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間,即十四經液門穴下五分處。主治牙齒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針法與應用針深三分至五分。中白、下白穴常一起使用,主治上述各症。穴位:手背于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之间,距指骨连接处一寸五分。中白穴上一寸处。
解剖:手背静脉网、尺骨神经动脉与手背分枝,肝肾交叉神经。
取穴:握拳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缝一寸五分。即中白穴上一寸。少阳经液门穴下五分。
归经:入肝肾二经。
穴性:利水消肿,疏经活络,利道下焦。
主治:同中白穴主治各症,兼治肝胀痛、牙齿酸。
针刺法:直刺三—八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配穴:本穴非十四经之液门穴,正确位置在液门穴下五分。
分辨:配中白穴同时用针效果更强。治疗肝痛配肝门穴,并兼治急性肝炎特效。
说明:下白穴很少单独使用,大都配中白一并下针,另再行配,其他治疗五脏六腑的穴位,以加强其疗效,如治疗骨刺、坐骨神经痛可配腕顺穴、急慢性肾炎可配下三皇。
定位手背小指掌骨外側下緣,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疲勞、腎臟炎、四肢骨腫、嚴重腰兩邊痛、背痛。針法與應用針深二分至一寸。腕順穴入腎經,為治療耳疾、腎疾、腰痛之常用穴。穴位:手背小指掌骨外侧下缘,手腕横纹下一寸五分处。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取穴:手背侧面,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一寸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利尿,通肾镇痛。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肾盂炎、肾脏炎、膀胱炎、腰痛四肢骨肿、背痛、骨刺、两腿痛、耳鸣、耳聋、颈项骨刺。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感:局部酸胀感。
经验:腕顺穴入肾经,五行属水、肾主耳,因此腕顺穴可治耳疾,如耳鸣,在配穴上除病位取穴,耳朵上有关穴位外,可加腕顺一、二穴,效果不错,又治腰痛,取腕顺一穴,捻针配合动气疗法,能令腰痛很快减轻痛苦,腕顺穴属肾穴,能滋肝明目,因此能治肾亏之眼花。
穴位:手背侧面,当小指掌骨外侧下缘,手腕横纹下二寸五分处。
解剖:小指外转筋、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取穴:腕顺一穴上一寸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利尿,通肾镇痛。
主治:同腕顺一穴、兼治鼻出血、失枕奇效。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感:局部酸胀感。
应用:腕顺一穴、二穴为治骨疾、肾脏疾病之特效。可双手取穴,效果更佳。二穴下五分近后溪可为腕顺下穴,治颈椎痛有效。
经验:腕顺二穴位于董氏掌诊中属脊椎中胸椎部位,而腕顺一穴属腰椎部位,因此腕顺一穴对腰痛坐骨神经痛较有特效,而腕顺二穴则对胸椎及颈椎骨刺背痛等较有效,胡师曾以腕顺一、二穴治骨刺,效果显著,另腕顺入肾经因此对肾之所主如肾脏炎、肾盂炎、骨瘤、骨肿,都有其效果。
水清穴穴位:手掌,小指第二节外侧三分线上。
解剖:尺骨神经皮下浅枝,肾之神经。
取穴:水清二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正中央外侧三分处是穴。
水清一穴—在水清二穴下二分处是穴。
水清三穴—在水清二穴上二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膀胱经。
穴性:疏泄厥气,利道下焦。
主治:睾丸炎、肾炎水肿、尿道炎、膀胱炎、偏头痛、腰痛、腿痛。
针刺法:直刺一分—二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说明:(一)水清穴,董公所著书中未提出,由胡师依董公平时所传,在其著作中提出。
(二)水清穴与分水穴在小指同一条直线上,水清穴与分水穴一样入肾经外,又入膀胱经,因此可主治膀胱、尿道的疾病。
经验:(一)如有主治各症,而有反应点出现在水清穴时,下针效果最佳。
(二)董氏针灸穴位取名,有水字的皆和肾、膀胱有关。
三河穴穴位:手掌朝上,当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上二分半为三河一穴;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上五分为三河二穴;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上七分半为三河三穴。
解剖:正中神经浅枝、六腑神经。
取穴:同穴位。
归经:入肝肾两经。
穴性:通经活络,行瘀止痛。
主治:子宫痛、下腹痛、坐骨神经痛、两腿痛、脊椎骨长骨刺、胆疾。
针刺法:直刺二—四分。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痛感。
应用:三河穴为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之特效穴。
说明:董氏奇穴穴位大都是成三穴一组最多,下针时,也常连下二针到三针,此种针法,称之为倒马针法,其理乃是如此倒马针法,效果较下一针效果更佳,查三河穴位于掌诊中诊断肝与肾之间,从此而知,三河穴与筋、骨两者关系密切,因此其主治范围和筋骨有关,三河穴常与腕顺穴配伍,治坐骨神经痛、脊椎骨骨刺等。
穴位:手掌朝上,当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外侧五分,腕豆骨下是穴。即食指与中指叉口直上腕横纹处下五分。
解剖:正中神经、肾之神经、肺支神经。
取穴:手掌朝上,同穴位。
归经:入肝、肾两经。
穴性:泻肝解毒,疏经镇痛。
主治: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脊椎骨增生压迫神经痛、十二指肠炎、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
针刺法:直刺三—五分。
针感:酸胀痛感。
说明:骨关、木关二穴常一齐配伍,此两穴时董氏针灸中的大穴,要穴,而在董公之著作里未编入,胡师乃将董公所传,将其公开收入胡师医著「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董公有传所谓七十二绝针,三十二解针,而骨关、木关两穴皆是,可见其重要。
穴位:手掌朝上,当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上二分半为三齿一穴;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上五分为三齿二穴;中指与无名指上七分半为三齿三穴。
解剖:正中神经浅枝、脾胃神经。
取穴:同穴位。
归经:入肾胃神经。
穴性:调理脾胃,清泻止痛。
主治:咽喉炎、扁桃腺炎、牙齿痛、齿龈炎、胃胀、胃痛。
针刺法:直刺二—四分。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胀感。
说明:一般手指上的穴位,大都是以扎针为主,而手掌上的穴位,不但可扎针,而且可以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如三风穴、三齿穴、三河穴、三毛穴、三火穴、三星穴等皆可点刺放血,效果较下针佳,一般点刺放血,大都治疗急性病,痛病为多。
配穴:(一)本穴可配四花治胃胀、胃痛。
(二)咽喉炎可先于商阳放血,再取本穴。
木关穴穴位:手掌于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内侧五分处是穴。
解剖:正中神经、肾之神经、肝胆神经。
取穴:手掌朝上,当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内侧五分处是穴。亦即中指与无名指叉口处直上至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内侧五分处。
归经:入肝、肾两经。
穴性:泻肝解毒,疏经镇痛。
主治:腰痛心闷、两胁痛、黄疸病、坐骨神经痛、腿痛、腹膜炎、全身关节痛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
针刺法:直刺二—五分。
针感:酸胀感。
应用:本穴配灵骨穴、下白穴、骨关穴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骨刺。尤对尿酸过高引起之骨骼、筋肉疼痛有特效。
经验:(一)胡师曾用骨关穴,木关穴治疗尿酸性关节炎一二一一例,全部痊愈。
(二)骨关、木关在手掌全息律上位下腹部亦可治子宫炎、痛及子宫内热。
(三)木关、骨关与足底后跟相对,可取一寸半,由上往下刺,可治足后底跟痛。
穴位:手掌于大拇指第一掌骨之外侧骨下。
解剖:针经过反肤、皮下组织、通过拇指外转肌而达到拇指对立肌外侧,正中神经分枝、脾分支神经、肾分支神经。
取穴:在拇指第一掌侧外侧下陷处后一寸为土水三穴。
归经:入肺肾经。
穴性:理脾胃,调理中焦,清宣肺气,通经活络。
主治: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气喘、扁桃腺炎、全身骨肿痛、两腿内侧肌肉痛、骨膜炎、坐骨神经痛。
针刺法: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
针感:酸胀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配穴:(一)治胃绞痛,可本穴配四花上穴,门金穴。
(二)本穴配灵骨,大白治腹胀有效。
经验:(三)本穴可治胃酸过多,有效。土水穴位置,胡师与董公不同,两者皆可。
(四)贴骨下针可治膝盖痛。土水,笔者另加两穴,而第五穴治膝盖最佳。
穴位:在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
解剖:桡骨神经浅枝,肺分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取穴:当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眉棱骨酸、胀痛、视神经萎缩、半身不遂、痿症。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叉口进针至两掌骨间端。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局部酸胀麻电感。
区别:董氏三叉穴虽与经外奇穴八邪穴位相同,但其主治症状与八邪完全不同。又刺针方法,八邪是针三分—五分或三棱针点刺泻血。而董氏三叉穴是直刺二寸与八邪有别。希读者仔细分辨。
说明:三叉一、二、三穴在董公所著之书,并无列入,而由胡师公开董公所传编入其所著之「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三叉穴为董氏所传中具有奇效的要穴,三叉穴共有三穴,每穴归经不一,对其所入之经,具有调整调补之功,为董公常用之要穴。
穴位:在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
解剖:尺骨神经手背枝、脾之神经、肝分支神经。
取穴:当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脾经、肝经两经。
穴性:健脾活络,理解祛瘀。
主治:胰脏炎、脾肿大、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手脚麻痹、肝弱。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擦虎口进针至掌骨骨缝上缘。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区别:本穴位置虽与八邪(经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状,与刺针法皆不相同。请注意区别。
经验:(一)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三叉三穴。三个穴位,一齐下针,对感冒时体力的回复有很大的帮助,三叉穴和董氏奇穴中神耳穴、水金水通、通肾穴一样,具有补穴的功能,不只有治病的效果,亦有调补气血的功能,身体较虚的人可取神耳穴及三叉穴下针。
(二)三叉穴每穴各有其归经,当临床取用时,当配合掌诊取适当经穴,效果更佳。
穴位: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
解剖:尺骨神经手背枝、肾之神经。
取穴:当小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镇痛,益肾利尿。
主治:头晕头昏、坐骨神经痛、长骨刺、腰酸、腰痛、肾盂炎、肾脏病水肿、重感冒。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叉口进针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缘。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区别:本穴位置虽与八邪(经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状与刺针法完全不同。
经验:(一)三叉三穴入肾经,因此五行上属水,而视力减退的人,大都属于肾水较虚,因肝为木,主目,木补其虚,故刺肾水补肝木有滋肾益目之效,对眼睛帮助很大。
(二)三叉三穴下针后,亦可再加配腕顺一穴,使成董氏T字刺针法,更可加强效果。
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处。手解二穴上五分为上高穴,手解二穴上一寸半为下高穴。
解剖:正中神经浅枝、尺骨色、很精分枝、肾脑神经。
取穴:同穴位。
归经:入肾胃经。
穴性:疏经调气,理脾和肠。
主治:肋膜炎、腹膜炎、盲肠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肠炎、增高。
针刺法:直刺二—八分。
应用:上高穴配下高穴为治疗腹膜炎之特效穴。同时具有促进脑神经皮质素分泌之作用,故又可以增高,下针二十次约可增高五—十公分,超过二十岁以后,效果较小。
配穴:(一)治疗盲肠炎,除取本穴外,可在腑巢穴点刺放血。
(二)增高,除取本穴外,再加上正会、正脑穴、印堂血、下三皇、耳穴内分泌、皮质下、肾点、脑点、男取睾丸,女用卵巢,有效。
说明:(一)本穴与手解穴在同一直线上,手解穴也有增高的作用。
(二)本穴为董公所作之书未列出,由胡师依董公平日所传,将其公开于其所著之书。
穴位:手掌朝上,于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距掌指横纹一寸为手解一穴。手解一穴上五分为手解二穴。
解剖:五脏敏感神经,正中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同穴位。
归经:入心经。
穴性:调和气血,通经活络,镇静安神。
主治:解晕针,或下针以后引起之麻木、针口痛、气血错乱之刺痛、坐骨神经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全身痛、开刀后伤口疼痛、又解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疼痛难忍、拔牙时麻醉止痛、子宫手术之麻醉止痛。二穴兼能治胆疾、胆石症、胆囊炎、神经麻痹。
针刺法:直刺二—八分。针下立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针感:酸胀麻痛电感。
说明:(一)手解穴为董氏奇穴的重要穴位,效果神速是最佳之止痛穴,手解一、二穴之中,只要任取一穴使用即可。
(二)手解穴同上高穴、下高穴一样有增高的作用。
我处常年开展董氏奇穴特色针灸技术学习班,国医名师任教。学习咨询电话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ys/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