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心得,中医推拿,了不起
按摩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也是老百姓日常保健的手法。在此,中医教您一套实用的家庭肩背按摩手法,让您在工作学习之余,可以在家中缓解肩背不适,轻松每一天。
对于一般的家庭按摩调理,建议在按摩时使用拿法为主。其次为按法、点法、揉法、弹拨法等。
首先介绍几种常见的按摩手法:
1,拿法:用一手或两手拿住皮肤、肌肉或筋膜,向上捏起,随后又放下。
2,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
3,点法:用单指使劲点按穴位。
4,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按压结合旋转活动。
5,叩法:用掌或拳叩打肢体。
6,捏法:在适当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肤和肌肉从骨面上捏起来。
7,弹拨法:用拇指深按于治疗部位,做如弹拨琴弦样的往返拨动。
肩颈部位按摩:
操作步骤:
被操作患者端坐,操作者站立于后侧方。
1,拿风池
(风池: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用右手拇食指分开,对准风池穴,捏住颈后肌肤,往上往外提起,做有节律的轻重交替又连续的提捏,沿着颈部肌肉慢慢往下移动,再换左手捏拿风池。风池穴也可以用压法,即以拇、食指按压。
拿捏风池,可以使人头目清明。
2,拿肩井
(肩井穴: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
以大拇指和食、中指相对用力,提拿肩井穴处的筋腱,向上提捏,渐渐放松,快速重复操作。双手可同时或交替提捏,持续1分钟。也可以在肩井做叩击法,在穴位处适当叩击。
力度要均匀,以被操作者酸胀为度。
3,按天宗
(天宗穴:位于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
两手同时放在外侧,用拇指指面压天宗穴,从外往内往上推按。天宗穴可以适当使用拨法,用拇指在天宗穴处来回弹拨。
拿肩井,推天宗穴可舒筋活络,使肩颈部放松。
4,点拨曲池、手三里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对于手麻手酸的患者,可以用拇指指面点按曲池穴及手三里穴。或者使用弹拨法,从内往外拨动数次。使穴位局部有酸、胀、痛感为宜。
5,点揉大陵
(大陵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办公室白领经常会出现鼠标手症状,可用拇指指面按腕关节内侧腕横纹中点大陵穴,其余四指指面按腕关节外侧,与拇指对称性用力,做点揉1-2分钟。
完成这样一套肩颈部按摩耗时基本上在5分钟左右。
腰背部按摩:
目前,腰背部疼痛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因过度劳累和姿势不当常常导致腰酸背痛等情况的发生。在此,中医也特别向您介绍腰背部几个特别的按摩穴位,可以帮助您放松背部紧张的肌肉,缓解腰背部疼痛。
对于一些久坐的人,腰的问题一般都集中在腰骶部,对于那些个子较高、体型较瘦、体质较弱的患者,在第三腰椎横突处或腰骶部经常会有酸痛感。
1,按压腰三横突和腰骶部
(腰三横突:即第三腰椎横突,位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所受牵拉力最大,横突最长,其横突上两侧对称分布相互拮抗的肌肉,以维持人体重心的稳定。
腰骶部:是指腰背部第四、第五腰椎平面对应的部位,通常与皮带对应的部位基本一致。)
双手拇指重叠在第3腰椎横突的压痛点处,随着呼吸慢慢按压、放松、按压、放松。慢慢沿着脊柱下移,至腰骶部,可以改为双手掌重叠按压。
(注意点:第2腰椎以上脊柱两侧的部位是肾的位置,因此尽量不要按压,避免损伤肾脏。另外,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按压腰骶部的位置,比如患者有腰椎峡部崩裂和腰椎滑脱,此按法需格外当心,医院诊断清楚。还需要注意的是,月经期间腰骶部避免按揉,否则会延长经期。)
2,按压委中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
用拇指指腹点按委中穴,一压一松,连续做20次左右。但从推拿角度来说委中并非是一个固定的点状穴位,可以根据被操作者腰痛的部位在委中周围选择一些敏感点,当被操作者感觉哪个位置更酸,可以做按压法,揉法,弹拨法等。
3,按揉三阴交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用拇指指端按压三阴交穴,进行按揉,也可使用点法,使患者有酸胀感即可。
对于腰酸腰痛的女性来说,按揉三阴交,效果更佳。而且,按揉三阴交对于女性的妇科疾病也会有很大改善,一般在月经来前10天左右至月经前一天,每天花3-5分钟按摩三阴交,改善痛经效果显著。
注意点:
肩颈腰背部位的安全按摩需要避开一些特殊部位,例如,拿法操作于颈部时要避开前方颈动脉,避免造成血压异常;按摩腰部时,则要避免伤害肾脏组织。
在按摩力度上,以被操作者所能接受的酸、胀、痛感为宜,切忌力度过大而造成伤害。
八脉交会穴的医疗妙用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申脉穴——专治身寒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灸一灸。内关穴——养颜养心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外关穴——“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后溪穴——统治颈肩腰椎病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适用人群: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很少有人知道黄帝叫什么。《史记》记载,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此穴以黄帝的姓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统治四方之意。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脾主土,在人体的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谙合统御之道。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冲脉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灵枢经》说,冲脉乃“十二经之海”,是人体的“血海”。我以往进行养生讲座时,多次谈到过公孙穴的妙用,重点是治疗胸腹的众多疾病。温故而知新,慢慢地我发现这个穴还有其他的重要作用有待于发挥。比如治疗痛经。我们平常形容女孩子漂亮好看时常会用一个形容词,就是“美丽动人”,但近几年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发现,尤其是时髦的女孩痛经高发,究其原因,大多是冻出来的,漂亮女孩美是美丽了,只是这种美丽并不“动人”,而成了“冻人”。痛经是妇科发病率很高的一个病种,这种病大多为后天不良的饮食和着装习惯造成的。现在很多时尚女孩穿衣服只讲究漂亮,衣服多紧身短小,更有的露脐露背,很不注意保暖。有很多有痛经经历的女孩都知道,痛经目前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疗,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药来缓解。不仅不能根治病痛,还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调养,那么很有可能对怀孕生子带来一个很大的隐患。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随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缓解,但每月都会复发。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议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再喝一点女儿红(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绍),治疗痛经效果更好。位置: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ys/4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