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专升本习题集答案一

解剖学习题集答案

骨学

一、选择题

1-5ADCDB6-10CDDCB11-15ACDBC16-20CCDDD21-22DB

二、名词解释

1.骨膜:包被于骨内、外面的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对骨的

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在骨手术时应尽量保留骨膜。

2.骺软骨:骺是长骨两端的膨大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

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

3.板障: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4.骶管裂孔:是骶管下端的裂孔,由第4、第5骶椎椎弓缺如形成,裂孔两侧有骶角。

5.鼻窦:鼻腔周围颅骨内,与鼻腔相通的含气空腔称鼻窦,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6.下颌孔:是下颌支内面中央的通向下颌管的孔,内有下牙槽神经、血管通过。

7.乳突:颞骨侧面中部的外耳门后方的突起,内有乳突小房。

8.翼点:在颞窝前下部,额、顶、颞、蝶4骨邻接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此处骨质薄,

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外力打击易损伤而导致硬膜外血肿。

9.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缝之间充满结缔组织膜,多骨结合处间隙较大,称颅囟。

10.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面的浅沟称尺神经沟,内有尺神经通过。

11.肋弓:第8~10对肋骨的前端借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

12.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向前微凸称胸骨角,其两侧连结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骨的标志。

13.剑肋角:剑突与肋弓之间的夹角称剑肋角,左剑肋角为心包穿刺部位。

14.骨性标志:可在体表看得见、摸得着的骨突起或凹陷,称骨性标志。

15.椎管: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各椎孔连接起来形成椎管,其内容纳脊髓。

三、问答题

1.颈、胸、腰椎在形态上有哪些特点?

颈椎:椎体小而椎孔较大,横突上有横突孔,第2~6颈椎棘突短而末端分叉,关节突的关节面近似水平位;第1颈椎无椎体、无棘突,呈环形,故称寰椎,其前弓后面有齿突凹;第2颈椎椎体上有齿突,又称枢椎;第7颈椎棘突长,称隆椎,可作为椎骨计数标志。

胸椎:有肋凹和横突肋凹,棘突较长并伸向后下方呈叠瓦状,关节突的关节面呈冠状位;

腰椎:椎体较大,棘突呈方形板状,几乎水平伸向后方,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

2.试述颅的构成。

脑颅骨:8块(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l块,顶骨、颞骨各2块),围成颅腔,容纳脑;

面颅骨15块(上颌骨、鼻骨、泪骨、腭骨、颧骨和下鼻甲各2块,下颌骨、舌骨和犁骨各l块),构成颜面的骨性基础,共同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3.上、下肢骨各有哪些骨性标志?

①上肢骨骨性标志:锁骨、肩胛冈、肩峰、肩胛下角、大结节、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尺神经沟、尺骨鹰嘴、尺骨头、尺骨茎突和桡骨茎突。

②下肢骨骨性标忘:髂嵴、髂结节、髂前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髌骨、腓骨头、胫骨粗隆、内踝、外踝和跟骨结节。

关节学

一、选择题

1-5DDCDB6-10DDBDA11-15DDCBB16-20ACCAE21-25ACDDA

二、名词解释

1.滑膜关节:两骨之间相对面无直接相连,内有腔隙,称间接连结,又称滑膜关节。

2.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组成。

3.关节腔:关节软骨与滑膜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为负压,内含少量滑液,有减少摩擦的作用。,

4,胸廓:由l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及其连结构成,具有保护、支持和参与呼吸运动的功能。

5.黄韧带:位于椎管内,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连结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参与构成椎管的后壁。

6.骨盆: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相连结而成,以界线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两部分。

7.坐骨大孔:由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大切迹围成。

8.耻骨联合:位于小骨盆前上部,由两侧联合耻骨面借耻骨间盘相连结构成。

9.拇对掌运动:第1掌骨的外展、屈和旋内等动作的连续,使拇指尖和其他指的掌面相接触的运动。

三、问答题

1.膝关节腔内有哪些结构,其作用如何?

前交叉韧带(限制小腿向前移动)、后交叉韧带(限制小腿向后移动)、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

(使关节面适合及缓冲压力)。

2.椎骨间的连结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椎骨间的连结包括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突关节。

椎间盘:位于相邻椎体之间,分纤维环和髓核两部分,具有连结、缓冲作用,并使脊柱作各方向运动。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方,能防止脊柱过度后伸。

后纵韧带:贴于椎体和椎间盘后面,可防止脊柱过度前屈。

黄韧带:连结于两椎弓板之间,参与围成椎管后壁。

棘间韧带:连于相邻各棘突之间的短韧带。

棘上韧带:附着于各椎骨棘突尖端的纵长韧带。

后3种韧带都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3.肩关节易向哪个方向脱位?为什么?

肩关节易向关节囊的前下方脱位,因为肩关节的上方有肩峰和喙肩韧带,关节囊的上方和外侧有三角肌,前方有胸大肌、后方有背阔肌加强,囊内上方和外侧有肱二头肌腱通过,而关节囊的下部缺乏肌和肌腱加强,是芙节囊的薄弱部位。故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易向前下方脱位。

4.胸廓上、下口各由哪些结构围成?

胸廓上口由胸骨柄上缘、第1肋和第1胸椎体共同构成。胸廓下口由第12胸椎体、第12肋、第11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

肌学

一、选择题

1-5EBCED6-10BCABD11-15BCEBE16-20DCAEB

二、名词解释

1.筋膜和腱膜:筋膜遍布全身,可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位于真皮深面,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组织、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以及乳腺和皮肌等。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遍布全身且相互连续,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通常形成肌筋膜鞘、肌间隔、血管神经鞘或支持带等。腱膜是指扁肌的肌腱,宽扁呈膜状。

2.肌的起点和止点:肌通常借两端的腱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收缩时牵引两骨使彼此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即产生运动。此时,两骨中总有一块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的位置相对移动。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起点或定点;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止点或动点。一般将接近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规定为起点,反之为止点。

3.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1肋围成,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4.腹股沟韧带和腹股沟镰: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镰由腹内斜肌下部的腱膜和腹横肌腱膜的下部共同融合而成,止于耻骨梳,又称联合腱。

5.梨状肌上、下孔:该肌起自骶骨前面,向外穿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将坐骨大孔分隔成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孔内有血管和神经通过。

三、问答题

1.试述运动髋关节的肌。

①屈:髂腰肌、阔觞膜张肌、缝匠肌、股直肌;

②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③外展:臀中肌、臀小肌;

④内收: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⑤旋内:臀中肌和臀小肌(前部肌束);

⑥旋外: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后部肌束)、梨状肌、股内侧肌群等。

2.试述参与呼吸运动的肌及其作用。

呼吸肌主要包括有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膈、胸上肢肌等。其中,肋间外肌可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可降肋助呼气。膈是最重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胸腔容积增大助吸气;松弛时膈穹隆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可助呼气。胸上肢肌中的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也可提肋助深吸气。

3.试述参与咀嚼运动的肌及其作用。

参加咀嚼运动的肌包括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部分口周围肌(颊肌)和舌骨上肌群等。其中,咬肌、颞肌、翼内肌都可上提下颌骨(闭口),两侧翼外肌同时收缩可牵拉下颌骨向前下(张口)。此外,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也可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颞肌后部纤维收缩可拉下颌骨向后。一侧翼外肌和翼内肌同时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对侧侧方运动,两侧交替收缩,可作研磨运动。颊肌可使颊、唇紧贴牙齿,也有协助咀嚼的作用。

内脏学概述

一、选择题

1-4ECCE

二、名词解释

1.内脏:内脏在功能上参与新陈代谢,在形态结构上借孔道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的一组器官。

2.器官的门:分布于实质性器官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以及该器官的导管等出入器官之处,常为一凹陷,称此处为该器官的门,如肺门和肝门等。

3.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4.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三、问答题

1.试述内脏形态结构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①在形态结构上,内脏各系统都由一套连续的管道和一个或几个实质性器官组成,由于它们具有摄取或排出某些物质的功能·因此各系统都有孔道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②在功能上,内脏器官主要是进行物质代谢和繁殖后代。

2.何为中空性器官及其层次?

中空性器官呈管状或囊状,内部有空腔。中空性器官的管壁由数层组织构成,其中,消化道各器官的壁均由4层组织构成,而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各器官的壁由3层组织构成。以消化管为例,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3.何为实质性嚣官及其形态特点?

器官内部没有特定的空腔,多属腺组织;表面包以结缔组织的被膜或浆膜。结缔组织被膜深入器官实质内,将器官的实质分隔成若干个小单位,称小叶。分布于实质性器官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以及该器官的导管等出入器官之处,常有一凹陷,称此处为该器官的门。

消化系统

一、选择题

1-5BACDE6-10CCEAB11-15DC无CB16-20DEABA21-25BABCC26-30BDDCD31-35EDACD36-38CEB

二、名词解释

1.咽淋巴环:由咽后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所组成。咽淋巴环位于咽的上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2.齿状线:由各肛柱的下端与肛瓣的边缘围成锯齿妆线称齿状线,是皮肤和黏膜的分界。

3.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

4.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5.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人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人大肠,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6.麦氏点(McBurney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i

7.肛门括约肌:指围绕肛管周围的肌,分肛门内括约肌和肌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属平滑肌,由肠壁环行肌增厚而成;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外面,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

8.肝胰壶腹:在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胆总管末端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馥括约肌包绕。

9.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括约肌称肝胰壶腹括约肌,也环绕在胆总管和胰管末端。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和舒张,借以调节胆汁和胰液排入十二指肠。

10.肝门与肝蒂:位于脏面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门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和淋巴管进出肝的门户。出入肝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三、问答题

1.试述咽的位置和分部。

咽位于颈椎的前方,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下缘移行食管,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咽腔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依次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2.试述食管3个狭窄和意义。

第1个狭窄是食管与咽相移行处,距中切牙15cm;

第2个狭窄处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距中切牙25cm;

第3个狭窄是食管穿过膈处,距中切牙40cm;狭窄是肿瘤好发部位和食物易滞留处。

3.试述胆汁的分泌、贮存及排出的具体途径。

肝内胆汁经左、右肝管出肝门,平时经肝总管经胆囊管进入胆囊贮存、浓缩。当进食时,浓缩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经肝胰壶腹经十二指肠大乳头进入十二指肠降部。

4.试述胃后壁溃疡穿孔后,胃内容物经何途径到达盆腔?

胃后壁溃疡穿孔后,胃内容物经网膜囊、网膜孔、肝肾隐窝、右结肠旁沟、右髂窝到达盆腔。

5.试述直肠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直肠位于小骨盆腔后部、骶骨的前方。其上端于第3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第4~5骶椎和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在失状面上有两个弯曲:骶曲形成凸向后方的弯曲;会阴曲为凸向前方的弯曲,是由直肠绕过尾骨尖所形成。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扩大,至下端膨大成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3个直肠横襞,由黏膜及环行肌构成。

6.胰头肿大时,可能压迫哪些主要结构?

胰头为右端膨大部,在第2腰椎体右前方,被十二指肠包绕。胰头后方有肝门静脉和胆总管通过。因此,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时,常压迫胆总管而出现阻塞性黄疸,如压迫肝门静脉,可引起肝门脉系淤血、腹水等症状。

7.简述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及胆总管的行程。

肝外胆道是指在肝门以外走行的胆道系统而言,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和胆囊。胆总管在十二指肠韧带内下降,越过十二指肠上部后方,至胰头附近与胰管相遇,共同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在壁内两管合并,形成肝胰壶腹[乏特(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8.试述胆汁在平时和进食时的流经途径。

平时,肝胰壶腹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而胆囊舒张,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和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内储存和浓缩。

进食后,尤其进食高脂肪食物,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收缩,使胆囊内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进入十二指肠。

呼吸系统

一、选择题

1-5BACBC6-10DDCED11-15CBADB16-19CACD

二、名词解释

1.鼻窦:是由骨性鼻窦衬覆黏膜而成,有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4对。

2.喉腔与喉室:喉腔是由喉软骨及其连接作为支架,腔壁衬覆黏膜而围成的腔隙,向上借喉口通喉咽部,向下与气管连通。喉中间腔两侧向侧方突出至前庭襞与声襞之间的梭形隐窝,称喉室。

3.声韧带与声带:弹性圆锥连于两侧声带突和甲状软骨前角后面之间的游离上缘称声韧带,构成声襞的基础。声带是由声襞及其襞内的声韧带祀声带肌构成。

4.弹性圆锥:由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结构,张于环状软骨弓上缘、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呈上窄下宽的圆锥状。

5.气管隆嵴:气管权内面形成向上凸的纵嵴,呈半月状,称气管隆嵴,常略偏向左侧,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定位标志。

6.肺门与肺根:肺内侧面(纵隔面)中部有一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肺的门户,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称肺根。

7.支气管肺段: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一个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肺段整体呈圆锥形,尖向肺门,底在肺的表面。

8.肋膈隐窝:是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形成的间隙,左右各一,最大且位置最深,胸膜腔内的积液常蓄积于此。

9.胸腔与胸膜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胸腔由胸廓与膈所围成的腔隙,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相遁,下借膈与腹腔相分隔。胸膜腔是指胸膜脏、壁两层在肺根处互相移行,两者之间形成左、右两个完全封闭的、呈负压的胸膜间隙。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运动时胸膜脏、壁层间的摩擦。

10.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三、问答题

1.何谓肺根?简述肺根内结构的位置关系。

进出肺门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称肺根。肺根内诸结构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为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自上而下左肺根内依次为肺动脉、主支气管及肺静脉;右肺根内为主支气管、肺动脉及肺静脉。

2.壁胸膜可分哪几部分?肋膈隐窝的特点和有何临床意义?

壁胸膜可以分为胸膜顶、肋胸膜、膈胸膜和纵隔胸膜4部分。肋膈隐窝是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形成的间隙,左右各一,是最大的胸膜隐窝,呈半环形,位置较深。临床意义是由于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处,故胸膜炎症的渗出常积聚此处,同时该处为胸膜腔穿刺或引流的部位。

3.试述肺的形态和分叶。

形态:肺呈圆锥形,有1尖、1底、2面(肋、纵隔面)和3缘(前、后、下缘)。肺尖:呈钝圆形,向上经胸廓上口突至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段上方2~3cm。肺底:又称膈面,向上凹陷,与膈相一致。

肋面:圆凸而广阔。内侧面:又称纵隔面,其中部有凹陷的肺门。前缘:薄锐,右胂前缘近于垂直,左肺前缘下份有心切迹和左肺小舌。后缘:圆钝。下缘:肋面与膈面的交界处,较锐利。

分叶: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2叶;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3叶。

4.胸膜和肺的下界体表投影

胸膜的下界体表投影:右侧自第6胸肋关节、左侧自第6肋软骨中点起始,两侧均转向外下方,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在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终于第12胸椎棘突高度。两肺下缘的投影线在锁骨中线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肩胛线与第10肋相交,在脊柱侧方终于第10胸椎棘突高度。

泌尿系统

一、选择题

1-5DDCCD6-10ABCDB11-15BCAAD16-20DDBBB

二、名词解释

1.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

2.肾蒂:为出入肾门的肾血管、淋巴管、神经、肾盂被结缔组织包裹而成的结构,其主要结构由前向后依次排列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从上向下则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右侧肾蒂较左侧者短。

3.肾窦:为肾门向肾内伸入的一个较大的腔,由周围的肾实质围咸,内含肾动脉、肾静脉的主要分支和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4.肾段:由于肾动脉在肾实质的分支按一定的节段分布,一个段动脉分布于一定区域的肾组织,一个肾段动脉所分布的这部分肾组织便称为一个肾段。每个肾分为5个肾段。肾段间组织的血管分布和吻合支较少,是手术切口最适合的部位。

5.肾区:为肾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腰背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在某些肾疾病的患者,叩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

6.膀胱三角:为膀胱底内腔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由于该部位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所以无论在膀胱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永不形成皱襞。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查的重点区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问答题

1.肾的被膜有几层?各层的结构如何?

肾被膜由内向外分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3层。

(1)纤维囊:由致密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构成,坚韧而致密,与肾表面连接疏松而易于剥离。

(2)脂肪囊:位于纤维囊的外周,在肾边缘部较丰富,并延入肾窦,是肾囊封闭的部位。

(3)肾筋膜:位于脂肪囊的外面,它发出结缔组织小梁,穿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肾筋膜分为前、后两层,两层下部相互分离,并与腹膜下组织相髂筋膜移行。

2.输尿管3个狭窄的位置在何处?

输尿管3个狭窄分别位于:输尿管与肾盂移行处(起始部)、与髂血管交叉处(跨过小骨盆入口处)和穿过膀胱壁处(壁内段)。

3.简述膀胱三角的位置、特点和临床意义。

在膀胱底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三角形区域,由于黏膜和肌层紧贴,无论膀胱在空虚或充盈时,都无黏膜皱襞,称膀胱三角,是肿瘤、炎症和结核的好发部位。在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称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4.肾盂内结石排出时易在哪些部位滞留?

肾盂结石排出时易滞留部位为输尿管的3个狭窄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起始处)、髂血管交叉处(跨过小骨盆人口处)和穿过膀胱壁处(壁内段)。在男性,结石还易滞留在尿道的3个狭窄部: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

男性生殖系统

一、选择题

1-5DCECB6-10BDADC11-15EDCDC16-18CAE

二、名词解释

1.精液:由精子与生殖管道及其附属腺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呈乳白色弱碱性液体。正常每次射精量2~5ml,每毫升含精子0.5亿--1.0亿个。

2.精索:是1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腹环经腹股沟管延至睾丸上端。精索的主要内容是输精管、

睾丸动脉和蔓状静脉丛。此外,还有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等。自皮下环以下,

精索表面包有3层被膜,从内向外为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外筋膜。

3.后尿道:临床上,将尿道前列腺部和尿道膜部称后尿道。

4.鞘膜腔:睾丸鞘膜脏层和壁层在睾丸后缘返折移行,两层之间的腔隙即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

5.阴茎包皮:阴茎皮肤薄而柔软,富有伸展性。阴茎皮肤自阴茎颈处向前返折游离,形成包绕阴茎头的双

层环形皮肤皱襞,称阴茎包皮。

三、问答题

1.简述精子的产生与排出途径。

精子是男性生殖细胞,它由睾丸小叶内的生精小管上皮产生。精液主要由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各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男性附属腺的分泌液具有营养精子、增强其活动能力和促进其成熟的作用。睾丸产生的精子,经附睾、输精管、射精管排入尿道的前列腺部,最后经尿道的膜部和海绵体部排出体外。

2.输精管可分几部分,输糈管结扎术常选在何处进行?

输精管可分4部:睾丸部、精索部、腹股沟管部及盆部。输精管结扎常选部位在精索部,此段位置表浅,容易触及,呈圆索状,具有~定坚实感。

3.试述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以及导尿时应注意的问题。

男性尿道较女性者长,为16~22cm.按其行程可分为3部:前列腺部(穿经前列腺)、膜部(穿经尿生殖膈)和海绵体部(穿经尿道海绵体),其中膜部最短,位置较固定,临床外伤性尿道断裂易在此发生。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尿道结石常易停留于此。男性尿道的2个弯曲:一个在耻骨联合的下方,称耻骨下弯,凹向上,此弯曲是固定的;另一个在耻骨联合的前下方,称耻骨前弯,凹向下,如将阴茎向上提起,此弯曲即消失变直。临床上给男性尿道插入导尿管或其他检查器械时,应注意尿道狭窄和弯曲的部位,以免损伤尿道。

4.阴囊的层次由皮肤至睾丸都有哪些,它们与腹壁的层次关系如何?

阴囊的层次由浅到深为:皮肤一浅筋膜一精索外筋膜一提睾肌一精索内筋膜一睾丸鞘膜。与腹壁的层次关系:皮肤、浅筋膜与腹壁相延续;腹外斜肌腱膜向下移行为精索外筋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肌纤维向下移行为提睾肌;腹横筋膜向下延续为精索内筋膜;腹膜移行为睾丸鞘膜。

女性生殖系统

一、选择题

1-5ADDDC6-10BDCCC11-13DDE

二、名词解释

1.子宫峡:是指子宫颈与子宫体相接的部位,较狭细。它在非妊娠期不明显,长仅lcm;在妊娠期间,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形成子宫下段,此部可延长至7~llcm,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取胎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2.子宫前屈:是指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向前的弯曲。

3.子宫附件:临床上将卵巢和输卵管称子宫附件。

4.输卵管伞:输卵管漏斗外侧端伸出的许多指状突起称输卵管伞,是手术时寻找输卵管的标志。

5.阴道穹:位于阴道的最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在两者之间形成的环行凹陷,称阴道穹。

三、问答题

1.试述输卵管的分部和常用结扎部位。

输卵管分输卵管漏斗、输卵管壶腹、输卵管峡和输卵管子宫部4部分。输卵管峡是结扎输卵管的常选部位。

2.子宫位于何处,子宫的外形和内腔形态如何?

子宫位于盆腔的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子宫底位于小骨盆人口平面以下,朝向前上方。子宫颈的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的稍上方。子宫的内腔较为狭窄,可分为两部:上部在子宫体内,为底在上的前后扁的三角形,称子宫腔,两端通输卵管,尖端向下通子宫颈管;下部的腔在子宫颈内,称子宫颈管,呈梭形,下口通阴道,称为子宫口。未产妇的子宫口为圆形,分娩以后为横裂状。子宫口的前、后缘分别称前唇和后唇,后唇较长,位置也较高。

3.阴道穹如何形成?有何临床意义?

阴道上端包绕子宫阴道部,两者之间的环行凹陷为阴道穹。其中阴道穹后部最深,紧邻直肠子宫陷凹,临床上可经该处穿刺引流直肠子宫陷凹的积液或积血,进行诊断或治疗。

4.阴道前庭有哪些结构的开日?

阴道前庭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阴道口两侧有前庭大腺导管开口。

腹膜

一、选择题

1-5CEADD6-8DBA

二、名词解释

1.腹腔与腹膜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腹腔是指小骨盆上口以上由腹壁和膈围成的腔。腹膜腔是脏腹膜和壁腹膜之间潜在性腔隙,其中仅含少量液体。腹腔内的器官实际上均位于腹膜腔之外。

2.腹膜内位器官与腹膜外位器官:根据腹、盆腔器官被腹膜覆盖范围的大小,腹膜内位器官是其表面均被腹膜覆盖的器官。腹膜外位器官是仅一面被腹膜所覆盖的器官。

3.网膜孔:位于小网膜右缘的后方,其高度约在第12胸椎~第2腰椎体的前方,成人可容1~2指通过。其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4.肠系膜根:将空肠、回肠系连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为肠系膜,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肠系膜根,长约15cm,白第2腰椎左侧起,斜向右下跨过脊柱及其前方结构,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5.镰状韧带:是腹前壁上部和膈下面连于肝上面的双层腹膜结构,呈矢状位,其下缘游离并增厚,内含肝圆韧带。

6.直肠子宫陷凹与直肠膀胱陷凹:男性在膀胱与直肠之间腹膜移行折返形成的腹膜凹陷称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直肠与子宫之间腹膜移行折返形成的腹膜凹陷称直肠子宫陷凹。在站立位,它们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腔内的积液多聚积于此,临床上可进行直肠穿刺和阴道穹后部穿刺以进行诊断和治疗。

7.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腔内的液体易积存于此。

三、问答题

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腹膜炎患者一般都采取半卧位,分析这样做的根据。

因为腹上部的腹膜吸收力比下部强,盆腔腹膜面积较上腹部小,抵抗力较强,毒素吸收较慢,所以腹膜炎症或手术后的患者多采取半卧位,使有害液体流至下腹部,以减缓腹膜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减轻临床反应,并且一旦形成脓肿,处理起来较膈下脓肿方便得多。

2.何谓网膜囊?其位置如何?

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其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酌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胰;上壁为肝尾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后层的折返处,其左侧为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右侧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网膜囊位置较深,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常积聚在囊内,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3.腹膜腔的分区是如何划分的?

腹膜腔借横结肠及其系膜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结肠上区以肝为界分为肝上间隙和肝下间隙。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分为左肝上间隙和右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被冠状韧带分为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此外,膈与肝裸区之间称膈下腹膜外间隙。肝下间隙借肝圆韧带分为左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后者即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以小网膜和胃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后者即网膜囊。结肠下区以肠系膜根和升、降结肠为标志分为左、右结肠旁沟和左、右肠系膜窦4个间隙。

心血管系统

一、选择题

1-5CCBCD6-10AADBA11-15DBCDD16-20ECDDD21-25DDBEA26-30EBEEE

二、名词解释

1.心包:是锥体形的纤维浆膜囊,包裹心和出人心的大血管的根部,外层为纤维心包,内层为浆膜心包。纤维性心包是坚韧的结缔组织囊,上方与大血管的外膜相续,下方与膈的中心腱愈着;浆膜心包分脏、壁两层,紧贴心壁外面和大血管根部的浆膜为脏层,衬覆于纤维心包内面的部分为壁层。

2.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脏层和壁层在出人心的大血管根部相互转折、移行,在心的周围形成一个潜在的腔隙,称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

3.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由浆膜性心包的脏、壁层转折移行而形成的。

4.房室交点:在心的后面,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交汇处,称房室交点,是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的邻接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冠状沟和前后室间沟并不凹陷,其内被冠状血管和脂肪组织等所充填。

5.心纤维性支架:又称心纤维骨骼,位于房室口、肺动脉口和主动脉口的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成,包括2个纤维三角、4个瓣环(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相圆锥韧带、室间隔膜部和瓣膜间隔等。人的心纤维支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钙化,甚至骨化。

6.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外膜深面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窦壁扩张,血管壁侧压力增加,刺激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7.颈动脉小球:是一扁椭圆形、粟粒状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它与主动脉小球一样,均属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及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氧分压降低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8.掌浅弓:由尺动脉的本干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和指浅屈肌腱之间,位置较浅,弓的顶点相当于掌中纹处。在手掌处做手掌切开引流术时,要避免其损伤。掌浅弓的分支主要有小指尺掌侧动脉和3条指掌侧总动脉,后者至掌指关节附近,又各自分为2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别沿第2~5指的相对缘走行,沿途发出许多分支分布至指的掌、背侧面,于指的末端指腹处相互吻合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手指出血可于手指根部两侧压迫止血。

9.掌深弓:由桡动脉的本干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的深面,掌深弓位于掌浅弓的近侧,约平腕掌关节处,由弓的远端部发出3条掌心动脉,沿骨间掌侧肌的表面前行,于第2、3、4掌指关节处与指掌侧总动脉吻合。

10.静脉角:是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处向外形成的开放角,其中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1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圭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在此处血液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即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而组织间隙中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则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成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或大循环。

12.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壁的毛细血管,于此处进行气体交换,即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气一血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结缔组织、Ⅰ型肺泡细胞和基膜、肺泡表面液体层)进入肺泡,而肺泡中的氧气则反向通过气一血屏障进入血液。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最后合成4条肺静脉,注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或小循环。

13.浆膜心包:为贴附于心表面、大血管根部表面及纤维心包内面的浆膜,紧贴心和大血管根部表面的浆膜为脏层(心表面的浆膜即心外膜);贴附于纤维心包内表面的部分为壁层。脏、壁两层于大血管根部相互转折移行,两层之间形成的腔隙称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三、问答题

1.指出营养胃的动脉及其来源。

①胃左动脉(腹腔干);②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③胃网膜左动脉(脾动脉);④胃网膜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⑤胃短动脉(脾动脉或脾动脉分支)。

2.子宫动脉发自何处,营养哪些器官,结扎时应注意什么?

子宫动脉来源于髂内动脉,在子宫颈外侧向下发出阴道支,分布于阴道上部,主干于子宫阔韧带中迂曲上行,至子宫角处分为输卵管支和卵巢支,营养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子宫动脉在距子宫颈外侧约2cm处从输尿管的前上方跨过,手术结扎子宫动脉时须贴近子宫颈,以避免误伤输尿管。

3.自肱动脉插管经何途径到达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

左肱动脉一左腋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一主动脉弓一升主动脉一主动脉左窦一左冠状动脉一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

4.于臀部(外上1/4)注射抗生素经何途径到达右下颌牙齿、牙龈?臀上静脉一髂内静脉一髂总静脉一下腔静脉一右心房一右房室口一右心室一肺动脉干一左、右肺动脉一肺动脉的各级分支一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一肺静脉的各级属支一左、右肺静脉一左心房一左房室口一左心室一主动脉口一升主动脉一主动脉弓一头臂干一右颈总动脉一右颈外动脉一右上颌动脉一右下牙槽动脉一右下颌牙齿、牙龈。

5.将桡动脉的掌浅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分别结扎会不会严重影响手指的血液供应,为什么?

不会,因为当桡动脉的掌浅支被结扎后,掌深弓尚有尺动脉的本干供血。尺动脉的掌深支被结扎后,掌深弓还有桡动脉的本干供血,掌浅弓、掌深弓的主要供血途径没有被切断,故不会明显影响手指的血液供应。

6.肘正中静脉推注葡萄糖经过哪些途径可以到达肝?(可用箭头表示)

肘正中静脉的葡萄糖可以同时经过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肱静脉至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再经过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至右心房;经过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至肺,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后,再经过肺静脉至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及主动脉的腹主动脉、腹腔干发出的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至肝。

7.大隐静脉曲张时做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必须注意什么?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时,除了要全部清除大隐静脉的主干外,在大隐静脉末端还必须全部结扎注入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即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和阴部外静脉。否则,单纯结扎了大隐静脉,这些小属支的静脉血液又会回流至被移除后的大隐静脉原来的位置,这样手术就会前功尽弃。









































北京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西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cs/32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