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解剖肌肉的分布与功能
(一)肌肉的配布规律
肌肉在人体内的排列都是以相互对抗的形式配布于关节运动轴的两侧。
换句话说,关节的任何一个运动轴总是有功能作用相反的两群肌肉存在,比如说,在关节的额状轴前后,必定有屈肌和伸肌两群肌肉,这样才能保证关节的正常活动。
人体肌肉的配布还和人体直立行走以及劳动特点有关。例如,人体为了维持直立姿态,须克服重力,所以颈背部、臀部、大腿前面以及小腿后面等肌群较为发达;人类上肢因适应劳动的需要,所以屈肌比伸肌力量强大,而且在长期劳动的影响下,手肌较足肌分化程度更高,分工更为细致。
舞蹈演员足部环节是重要的舞蹈语汇工具,天长日久的训练使他(她)们的脚比普通人更灵活、更有力、更具不同常人的表达能力。
(二)确定肌肉功能的方法——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
确定肌肉功能的方法包括:
第一步,熟悉肌肉的起点、止点。
第二步,确定肌肉工作的条件,即确定肌肉工作的定点和动点。
具体一点说,就是确定肌肉工作是近固定还是远固定。例如,位于腹部深层的髂腰肌在近固定工作时,可使大腿屈,如仰卧举腿练习;在远固定时工作,可使骨盆前倾,如仰卧起坐练习。
第三步,确定肌肉拉力线,即从肌肉的起点到止点的连线。第四步,确定拉力线和关节运动轴的相关位置。如髂腰肌收缩用力,肌肉拉力线均通过髋关节额状轴的前方,所以产生的运动都是屈。
在掌握了上述四个步骤的基础上,就可以推测肌肉的功能了。
例如,肌拉力线在额状轴的前面通过,即可引起环节屈,肌拉力线在额状轴的后面通过,即可引起环节伸;
肌拉力线穿越在矢状轴的外侧,即可引起环节外展,肌拉力线穿越在矢状轴的内侧,即可引起环节内收;
肌拉力线斜穿越在垂直轴的前面,近固定工作会引起环节外旋,如缝匠肌的工作;
肌拉力线斜穿越在垂直轴的后面,则是远固定工作引起环节外旋,如臀大肌的工作就是如此。人体各环节的位置经常在变动,这就意味着肌肉拉力线和关节运动轴的关系也会随时发生变化。
肌肉对骨杠杆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如臀大肌的功能是伸和外旋,但是当极度屈前腿时,肌拉力线与关节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此时臀大肌的功能即由外旋变为内旋,此类例子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因为我们分析肌肉的功能时,是以标准解剖姿势为基准,而具体到舞蹈动作时,应该考虑肌肉拉力作用点、拉力方向及与关节轴的相关位置,避免仅以标准姿势为准的肌肉功能来“对号入座”而发生错误,这在分析动作时是至关重要的。
(三)肌肉工作的协作关系
人体各环节的运动,即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是许多肌肉在神经的协调作用下,共同完成的结果。根据肌肉在运动时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
1、原动肌共同收缩完成某一动作的肌群称“原动肌”。例如,踢前腿动作,位于髋关节额状轴前面,以股直肌为主的使大腿屈的肌群即为原动肌。
2、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对抗肌”,它起着调节原动肌收缩的作用。例如,踢前腿动作,位于髋关节额状轴后面的使大腿伸的肌群即为踢前腿动作的对抗肌。
3、固定肌在舞姿动作中,固定某些环节不动的所有肌群称“固定肌”。例如,踢前腿动作时,固定骨盆、脊柱的所有肌肉即为固定肌。
4、中和肌原动肌对环节有两种以上的功能,为了有效地发挥其中一种功能,需要有其他肌肉抑制另一种功能,这里的其他肌肉即为中和肌。例如,趾长屈肌、长屈肌的作用是绷脚和使脚内收,在舞蹈训练中重要的是绷脚,这是舞蹈训练的主要特点,而内收就是舞蹈中常说的“脚”,是舞蹈基本功训练最忌讳的现象,所以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用力来使脚外展,在这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即为中和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hl/15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