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马拉松运动常见的损伤因素
作者简介:
董国建,男,汉族,云南昆明人,本科,马拉松运动员、中级教练员,研究方向:中长跑马拉松。
马拉松运动近几年在中国迅速流行普及,说明大众人群对于自身的身体素质要求起来越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我国体育强国路线愈加明显,但是在马拉松“热”的背后,人们不科学的训练和比赛造成损伤的情况也随之而来,在训练比赛中容易引起下肢的运动损伤,如膝关节损伤、慢性劳损及筋膜炎症等,科学合理的训练比赛是避免受伤的前提,同时也在预防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这还需要体育工作者及时的正确引导,强化跑者的运动健康知识,做到快恢复、稳提高、早预防。
马拉松的运动损伤不同因素分析了解和分析运动损伤的各种因素,从理论根本上发现问题所在,积极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避免伤病的产生概率是每一位跑者需要做的。
.从马拉松跑步动作特点上分析
根据田麦九先生等人所著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到的项群理论分类,马拉松运动按照项群理论分类属于体能主导类的耐力性项目。这意味着马拉松项目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去支撑完成长时间的做功输出,在比赛时步幅小、步频快、做功频率次数多,在此过程中髋部、膝部、踝部会承受长时间的压力,受这些部位生理作用的影响,产生运动损伤的风险极大。从相关统计结果显示,马拉松业余参赛者比赛时损伤部位以下肢发生损伤的几率最高,其中大腿前面和后面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小腿肌肉和筋膜及膝关节周围;损伤类型多由肌肉拉伤为主,其次是炎症的产生。
.2从生理代谢上的分析
运动损伤是运动中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力量或暴力造成的身体损伤或持续性的损伤。马拉松运动属于高负荷、长距离的竞技运动,需要肌肉的反复收缩提供动力,强调周期性跑步动作做功和较强的耐力性表现。跑者在进行运动过程中体内的能量储备和快速的能量代谢所产生的代谢物质以及氧合成不充分所形成的应激反应,结合跑者在长时间周期运动后体能下降导致的技术动作变化,其变化会影响跑者运动表现和最后的运动成绩,易造成运动损伤和伤病的变化。
2从实际出发宏观角度分析运动损伤因素2.比赛前——缺乏正确训练概念
伤病的产生多由于不合理的训练,以及竞赛中大部分人太过于注重训练进度而忽略身体疲劳,大强度、高频率的训练次数必将导致伤病的产生,而及时的超量恢复会对运动表现有良好积极的影响,有效带动整体运动表现的提高,应强化恢复即训练的概念。在训练上出现运动损伤多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不合理、运动疲劳和旧伤复发等,特别是在准备活动中,极大部分跑者认为跑步就是热身,所以在训练前没有系统的热身环节,在训练中和竞赛时易发生关节磨损、软组织炎症、肌肉痉挛等,这是由于跑步虽然是较好的热身方式,但是由于跑步动作的局限性,在局部肌群上,例如腰背部、肩部、臀部等没有得到深层的刺激,关节和软组织没有得到充分激活,最终会容易导致伤病。
2.2比赛中——战术分配的合理性
由于马拉松距离非常长,一般赛事选择在户外进行,多在城市马路上,比赛成绩受自然环境影响,如风阻、温度、湿度和赛道坡度等,这对于体力的节省需要缜密的计划,才能避免在力竭时出现受伤的可能,据相关统计,完成一次马拉松,平均每只脚撞击地面约次。这需要强有力的身体去支持,而且有一部分群众存在心肺功能异常的情况,几乎在每一场马拉松竞赛上都会发生心搏骤停的事故,且公路的路面多由沥青建成,路面较硬,有些路面坡度较大,路况的复杂会造成下肢受力部位的累积应力增加,最终导致疲劳损伤高发。曲绵域在《实用运动医学》指出,田径耐力项目包括中长跑和超长跑(马拉松)等,这类项目由于跑程长、持续时间长、能量消耗大,对人体的要求极高,因此较易发生皮肤摩擦伤、脚底起泡、肌肉痉挛等损伤,以及旧伤背诱发。在马拉松带给人们有益的一面的同时,也应该去“冷思考”,一方面对于马拉松的认识上是否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对于预防损伤提出
了挑战。
3。对于大众跑者的运动损伤对策通过对马拉松运动的认识及对马拉松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分析,不难发现,出现伤病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对自身身体的了解不彻底导致,在训练和比赛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hl/1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