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火车上勇斗歹徒,事后默默回部队,事

年2月11日,我国发生一起建国以来最大的列车抢劫案。76名劫匪事先预谋,不顾安检阻拦,拿着砍刀大摇大摆地上了成都至武昌的K特快列车。

他们来到5、6号车厢,霸占乘客座位、勒索钱财、调戏妇女,无恶不作。乘客们被吓得浑身发抖,行李都顾不得拿,急忙向列车长求助。

最终20余名军警联合制服这帮劫匪,一名年轻军官因多医院,其他人多有负伤。此次抢劫案在全国掀起巨大轰动,省公安局局长下令对劫匪严惩不贷。同时,对参与制服劫匪的军警进行一一褒奖。可有一个人怎么也找不到,就是那名负伤的年轻军官。

经过多处查询,只知道他叫卢加胜。那么,他为何默默离开?又去了哪里?为何长达6年都没有踪迹?

成都火车站

勇斗歹徒,过程惊险

当天下午4时,乘警刘鸿正在3号车厢巡视。一对年轻夫妻面色焦急的跑了过来,紧紧的拽住他的袖子,声音颤抖地说:“有……有人抢劫!在5号车厢!”

男子脖子上冒着血珠,他怀里的女子一脸惊惧。

刘鸿把二人安置在安全车厢,随即将各号车厢门通通关闭。接着他走到5号车厢,看到乘客们都被挤到一旁,劫匪嚣张地躺在座位上,一边喝酒一边抽烟,车厢内一片乌烟瘴气。

刘鸿继续往里走,发现6号车厢也是劫匪的人。他心知不能轻举妄动,面不改色地走到卧铺车厢。

火车车厢

他立即用对讲机将车上的情况告知列车长,请求警力支援。当时交通并不发达,警察过来最快也要三、四个小时。刘鸿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才好。

这时,一名年轻军官朝他走过来,他仿佛看到救星一样拉住那人。这就是卢加胜。了解情况后,卢加胜没有丝毫慌乱,告诉刘鸿把列车上的所有军人、警察都找来。最终找到二十余名军警。

大家来到餐车室内,一同商量着作战计划。卢加胜说:“那帮劫匪都是手上沾血的人,要钱不要命,当务之急要先保证乘客生命安全”。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火车乘警

刘鸿说:“乘客们现在都挤在了一团,暂时不会有生命危险,就怕那帮劫匪突然动手”。

由于双方力量差距悬殊,卢加胜提出先制服劫匪头领,再逐个击破小喽啰。大家表示赞成。

卢加胜来到5号车厢,确定那个拿着大砍刀的人就是他们的老大,其余劫匪都喊他“岗哥”。

他告诉刘鸿,让他以乘警的身份好声好语地将其引到餐车室,然后来个瓷中捉鳖。

刘鸿捧着几瓶啤酒来到劫匪首领面前,一脸讨好地说:“兄弟,有事好商量,只要不伤性命,都好说好说。”

“离老子远点,啤酒放下吧!”劫匪一脸凶狠地说道。

刘鸿继续陪笑,说:“这里坐着不舒服,我们有个餐车室,里面酒还有很多”。

听完,劫匪头目起身拿起砍刀,带着两个手下进到餐车室内。

卢加胜伺机待发,一脚踹掉劫匪的砍刀,扑上去试图将其控制。旁边小弟一看不对,拿起刀对卢加胜后背砍去。卢加胜迅速躲开,手臂还是被划了一刀,鲜血直流。

他无暇顾及,一个反手擒拿将劫匪头领压在地上,打算将其铐住。不料,劫匪拿出一把小刀,直接刺向卢加胜的眼睛。另一名警官见状,飞快朝劫匪的手踢去。虽然没伤到眼睛,但卢加胜额头还是被划了道口子。没有利器的帮助,三名劫匪很快被控制住。

卢加胜

卢加胜和其余警官会合,示意可以开始行动。

军警纷纷加入战斗,以肉身直面刀锋,先后擒获十多个小头领。年轻力壮的乘客也出来帮忙,剩余的小喽啰全部拿下。

车厢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纷纷喊着:“中国军人万岁!警察万岁!”。

听到欢呼声的卢加胜刚想露出笑容,就因失血过多晕了过去。

火车停站后,所有劫匪全部落网,并在车厢内缴获刀具余件。受伤医院。

由于性质恶劣,社会引起重大反响,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省公安局局长命令立即调查取证,让这些亡命之徒接受法律的审判,并表示要对制服劫匪的军警进行嘉奖。

一周时间过去,军人们大多都被找到,有人被评为道德模范,有人因此立功升职。

道德模范

只有卢加胜毫无踪迹。

医院时,已经人去楼空。他们还发现,卢加胜自己支付了七千多元的医药费。

局长听说此情况,表示哪怕调动多方力量,也要将这名英雄找出来。卢加胜成了无名英雄的代名词,多家报纸争相寻找,却始终没有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列车抢劫案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当时的凶险。

六年时间,寻得真人

卢加胜再次出现,时间已经是7年。6年时间过去,很多事都已经物是人非。卢加胜褪去青涩的模样,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最明显的是,他额头多了条长长的疤痕。

战友曾问他:“你怎么受的伤,留这么长的疤?”

卢加胜回答:“回老家探亲的时候不小心摔的,一下撞在石头上了。”他绝口不提在火车上与劫匪搏斗救人的事,这六年来,只有他自己知道。若不是因为市军区领导来视察,卢加胜的英勇事迹还不会被发现。

当时,任职师部政委的白吕来南京军区检查工作,卢加胜额头的刀疤引起他的好奇。

白吕

军队士兵留着清一色的板寸,别的士兵要么皮肤黑一点,或者有点小疤,像卢加胜这么明显的疤痕不多见。

白吕看出那是刀子留下的伤痕,只有发生过激烈打斗才会产生。

见白吕对此好奇,带他参观的军官说:“您在看卢胜啊,他这是探亲路上不小心磕着了,才留的疤痕哩!”

白吕心里顿时起疑:明明是刀疤,卢加胜为何要撒谎呢?难道这其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缘由?

他将卢加胜叫到休息室,开门见山地问:“我能看出来,你头上是刀伤,为什么要撒谎?”

卢加胜眼看瞒不过,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这才将六年前的事情全盘托出。

医院后,一度陷入昏迷,抢救到半夜情况才趋于稳定。

醒来后,他发现自己的额头、手臂、腿都被缠上绷带。

负责换药的护士说,他送来的时候跟个血人一样,全身都是伤口,深浅不一。

卢加胜却没有关心自己的身体情况,而是焦急询问抢劫案的结果。

直到得知所有劫匪都被抓获,他才松了口气。

护士嘱咐他,不要情绪激动,小心额头的伤口,可能会留疤。

卢加胜挥挥手,表示不在意。

由于失血过多,一连几天他都依靠输营养液维持身体能量。按医生的说法,起码要养一个月才能好。

卢加胜一听,觉得时间太长,心里暗暗做了决定:等能走动就离开!

医院,一直没有人知道他是打劫匪的英雄,病友还调侃他是不是惹事打架搞的伤。

警察

卢加胜听到只是笑笑,也不反对。

待了大约七、八天左右,医院归队。临走前,他自己掏钱结清医药费。本来他是请假回家探亲,可时间已到,只能先回部队。

刚抵达军区,卢加胜就被派去参加为期四个月的封闭陆地训练。

他全心全意投入训练,火车上的那段经历被他埋在心底。

公安局的人医院时,只看到空荡整洁的床铺。

正因为卢加胜的封闭训练,即便是《解放军日报》和《焦点访谈》等知名媒体报道,也没有找到他的蛛丝马迹。

报纸寻人

白吕听完后,激动的拉着他的手说:“你是我们找了多年的英雄啊!可算是找到你了!”

此时,卢加胜的战友才知道他还有这么一段往事,纷纷对其竖起大拇指。

大家纷纷表示,要把迟来的嘉奖补给他,还要为他申请模范道德人物评选。

看到大家的眼光变得不一样,卢加胜受宠若惊。

他说:“危难时刻出头,是一个军人的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是当兵的使命。他相信,换做任何一名军人,都会选择勇敢站出来,与恶势力搏斗,保护民众安全。”

卢加胜在部队

看到卢加胜的一腔赤诚之心,白吕不由得泪湿眼眶。国家能有这样的好兵,是国民之福。这更加坚定他要表扬卢加胜的决心。

然而,再多物质上的奖励都不能弥补身体上的损伤。与劫匪争斗中,卢加胜右手关节撕裂,出院后又紧张地进入训练,一直没有好好康复,留下后遗症。直到现在,他的右手仍不能提重物,只能做些简单活动。这导致他在部队只能做后勤工作,没有什么晋升空间。

有群众提议,要为他申请伤后补贴和疾病保险。

卢加胜得知后哭笑不得,表示不必这样。他现在的生活很幸福,不在乎那些虚名。

他当初如果为名为利,干点什么不好,何必拿命去拼呢?

他身边朋友得知后,纷纷为其感到不值。要是刀子再偏一点,伤到的就是要害。

卢加胜对此一笑了之,毕竟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慕名利,脚踏实地

当前,卢加胜是装甲车的一名修理工,虽然官衔不高,这份工作却极其重要。

特别是在实战演习中,装甲车都属于重型装备,可以说是一个队伍里压箱底的武器。一旦出现差错,整个演习都受到影响。

卢加胜的修理技术出神入化,特别是他“听声辨错”的能力几乎无人能及。在新兵眼里,卢加胜简直像封神般的存在。

训练场上,士兵正驾驶着装甲车前往营地。卢加胜跟着走了段路,拦下车子说:“这装备有问题。”

为确保演习顺利,士兵立刻开始检查,真发现问题。修好后,他一脸崇拜地对卢加胜说:“卢班长,你这技术可真是神了啊!”

带新兵

卢加胜却不是一朝一夕练成这般技术。

许多年前的一次海上训练,装甲车被运往码头。卸车时,装甲车怎么都启动不了。眼看训练即将开始,设备出现故障,卢加胜立即带人抢修,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

半小时过去,卢加胜依旧没找出故障所在,海上上千名官兵还在等着。最终不得已请来部队老同志帮忙,装甲车终于成功启动。

演习圆满完成,卢加胜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认为自己拖了部队后腿,差点影响演习顺利开展。

为追求真实效果,部队演习往往提前几个月准备,人力物力耗费极大。有时几个军区进行联合演习,组织十分不易。因此,演习对设备要求十分高,不容一丝差错。

卢加胜心怀愧疚,不难理解。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钻研装甲车修炼技术,绝不允许此次事情再发生!他托人造了一架装甲车模型,整天就拿着研究,时不时还写下东西。

几年过去,卢加胜记下了笔记就多达十几本,所有类型装甲车的构造他都烂熟于心。

提升技术期间,他带出好多优秀士兵,都成为修理装甲车的一把好手。

闲暇之余,他还研究出一套专门的修理工具,不仅快捷方便,修理速度比原先快上一倍。

一位修理的老师傅看到后,连连赞叹,爱不释手。卢加胜的好多自制工具被拿到厂里规模化生产,成为军队专门的修理工具。

卢加胜除了技能过人,作风十分严谨。他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南京军区标兵,虽然获得功勋多次,他却十分低调,从不拿来吹嘘。对他来说,这些荣誉是名副其实、锦上添花。

对待工作如此认真的他,生活也一丝不苟。结婚时,他与妻子签了份“婚前协议”,格外与众不同。

卢加胜一家三口

大多夫妻写的都是财产划分,他却写的是双方义务和责任。

其中一条大概是:“甲方因工作外出时,乙方要无条件支持、配合,不得过问。”

妻子一开始还以为他只是做做样子,没想到他真如此执行。妻子生孩子难产,卢加胜因工作不能去,所幸母女平安。和妻子结婚时,只组织亲朋好友吃了顿饭,婚纱照也没有拍。

卢加胜的事迹广为流传。他被选为9年度“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这一年,他还陪同妻子补拍了婚纱照,弥补曾经遗憾。

热度过去,他回到部队继续做修理工,依旧秉持初心,怀着一腔热忱。卢加胜把自己活成了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国家,不求回报,不慕名利。得兵如此,国之幸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dwh/13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