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新征程,矢志再飞跃访参加过北
河北日报客户端
北京冬残奥会上,我省参赛运动员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顽强拼搏,创造了优异成绩。近一年来,经历过北京冬残奥会磨砺的运动员、教练,有何新的动向?日前,记者再次走近部分运动员、教练,感受到他们拼搏不停步、逐梦新征程的壮志豪情,以及努力破瓶颈、矢志再“飞跃”的坚定决心。
运动员王跃:
苦练“下坡抓杖”,争取“破茧成蝶”
图为省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队队员王跃(右)和领滑员李亚林在省第十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比赛中。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这是省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队队员王跃的难忘时刻——去年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讲话中谈到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时,习近平总书记举例说:“正像一位视障运动员在赛场上所说:‘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王跃,内心立刻泛起了幸福的涟漪。
“第一反应是有点懵,然后是触电般的激动,备受鼓舞,我都快流泪了。”王跃回忆说。
“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这是王跃在北京冬残奥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
作为一名视障人员,王跃曾很自卑。自打选择了冰雪运动,她就一门心思靠顽强拼搏改写自己的命运。那句话,正是她内心的表达。
北京冬残奥会一银一铜的成绩,让世界看到了王跃。总书记的殷殷话语,更鼓满了她梦想的风帆。王跃下定决心:一定要站上米兰冬残奥会最高领奖台。
去年6月随队开始米兰冬残奥会周期的备战后,王跃训练中更加卖力,也更加用心。针对自己在越野滑雪传统技术滑行时蹬动效果不明显的瓶颈,她一遍遍在脑子里“回放”动作细节,仔细观察教练的示范,并请教队友;针对自己在冬季两项比赛射击时容易紧张、听不准提示音的不足,她反复练习动静状态的快速调整,利用休息时间多听多感觉……
领滑员好比视障运动员的“眼”,两人默契配合才能提高成绩。
在新周期的训练中,王跃和自己的领滑员李亚林一遍又一遍尝试“下坡抓杖”——高速滑行中,李亚林从身体两侧向后伸出自己的雪杖,让王跃凭感觉去抓住。
“这是为了让领滑员为运动员减小风阻,或在运动员体力不支时提供助力,需要两人高度的默契。对于健全人这很容易,但目前国内视障运动员还没有人能完成好。”省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队教练郭喜介绍,如果他们能突破这个难度动作,对于王跃的成绩提升就会有明显帮助。
“下坡抓杖”李亚林和王跃已经在训练中演练了数百次,成功率还很低,有几次王跃还差点受伤,但她表示:“这个动作我们一定努力练好,争取在米兰‘破茧成蝶’。”
运动员张梦秋:
术后两个月就归队,为了哪怕一秒的提升全力以赴
省残疾人高山滑雪队队员张梦秋在省第十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高山滑雪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每一场比赛对我而言都很重要,我都会拼尽全力。”2月22日,省第十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高山滑雪全能比赛颁奖仪式前,张梦秋对记者说。
这次运动会上,张梦秋收获3枚金牌,开心,也更踏实。
北京冬残奥会上获得2金3银后,连续6年没有回家过年的张梦秋终于能喘口气了。与家人的欢聚是那么难得,张梦秋却抽出时间,完成了一次久拖的手术。
临近北京冬残奥会的一次训练中,因转弯时没控制好,撞到了护栏上,张梦秋双侧髋关节盂唇撕裂,只好选择先保守治疗,每个月打封闭。尽管每当训练量一大伤处就疼,张梦秋还是强忍着比完了北京冬残奥会。休假的时候,她决心解决这个“遗留问题”。
年6月,张梦秋的手术终于可以进行了。不想让家人担心,医院。
这台手术进行了6个多小时。手术后,当虚弱的张梦秋与父母视频连线时,他们心疼得直掉泪。她却安慰父母:“放心吧,手术很成功,以后我就可以踏实训练了。”
为了尽快恢复,术后仅两天,张梦秋就开始按照康复动作要求进行训练,钻心的疼痛让她额头直冒汗,但她仍然坚持完成每天的训练量。
虽然是北京冬残奥会上我省获得奖牌最多的选手,但张梦秋没有一丝骄傲和浮躁。通过积极康复,术后仅两个月,她就归队了。
重新踏上雪道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后,她认真细化转弯技术细节等,为了哪怕一秒的提升一次又一次尝试,直到累趴。
“我的回转技术不够好,还有进步的空间。希望能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尽快提升,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好的张梦秋。”她说。
运动员江紫豪:
决心三战冬残奥会,逼自己增重增肌
省残疾人单板滑雪队队员江紫豪在省第十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近一年后再见到省残疾人单板滑雪队队员江紫豪,发现他比北京冬残奥会时“壮实”了不少。
江紫豪是我省唯一连续参加过两届冬残奥会的选手,平昌冬残奥会获得单板滑雪坡面回转第9名、障碍追逐第11名,北京冬残奥会获得单板滑雪坡面回转第6名、障碍追逐第7名。
尽管这成绩已不错,江紫豪还是有些不甘,决心三战冬残奥会。
“他主要是体重偏轻,需要增重增肌,才能更有力量。”省残疾人单板滑雪队教练尹连魁指出了江紫豪的问题所在。
所以,米兰冬残奥会周期,江紫豪的首要任务就是增重。
“我每天都吃4顿饭,什么长肉吃什么。每次盛饭都会尽量多盛一些,逼自己多吃点。宿舍里还备着牛奶、面包,睡前也要加一顿夜宵。”江紫豪说,经过一段时间的“使劲儿干饭”,他增重快10公斤了,这可以说是近来最开心的一件事。
增重的目的不是长肉,而是增肌,增强力量,改善平衡能力。
为此,体能训练时,江紫豪也狠狠逼自己,每天汗水湿透两身衣服,累到躺床上就睡着。
一有时间,他还要去站平衡球,练核心力量,或用弹力带套住残肢的肩膀,固定在柱子上,锻炼残肢的弱势肌肉。每次练完,残肢的骨关节处都勒出血痕。
训练很苦,但效果也很明显。“再上雪时感觉真不一样了,腿部和上肢力量都明显增强,蹬动更有劲,雪板也控制得更好了。”江紫豪说,到米兰冬残奥会时他才24岁,正值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希望能通过不懈努力,如愿站上领奖台,为国争光。
教练尹连魁:
带队在外训练9个月,与家人团聚不到10天
图为省残疾人单板滑雪队教练尹连魁在指导队员训练。尹连魁供图
度转体跳、侧摸标志块、灵敏圈训练……2月27日,结束一天的训练后,省残疾人单板滑雪队教练尹连魁开始在宿舍里写训练笔记。
“不管到哪里训练,这些训练笔记我都随身携带,以便随时查阅。”尹连魁指着纸箱里8本厚厚的训练笔记说。
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比赛我国运动员获得3金3银4铜,其中我省运动员就获得2金3银3铜,但尹连魁对队员们的发挥并不满意——“许多人只发挥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平”。所以,北京冬残奥会后,尹连魁的心思并不在庆功,而是对每个队员的表现进行认真总结,科学制定米兰冬残奥会周期的训练计划。
为更有效地提升训练水平,尹连魁向国家队科研人员请教,为每个队员“量身定制”科学的训练方案。
他打开电脑,给记者看一份表格,肌肉耐力、平衡性、爆发力、最大力量……每个队员的每项指标都用不同颜色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些指标,尹连魁每个月都会给队员检测一次。
专项肌肉群训练方法、单板滑雪训练指南、如何有效进行运动康复……尹连魁还利用空闲时间查资料,“恶补”专业知识,并查找观看最新的国际国内比赛视频,以掌握项目和对手动态。
16名老队员需要进一步改进细节,5名新队员需要练好基本功——去年6月新周期开训第一天,尹连魁就带着队员们吹响了冲刺米兰冬残奥会的号角。截至目前,他已经带队在外训练了9个月,只在春节与家人团聚了不到10天。
北京冬残奥会上,自己的队员在颁奖仪式上让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的视频,尹连魁一直在手机里珍藏着。“希望队员们继续为国争光,在米兰冬残奥会上重现这振奋人心的场面。”他表示。(河北日报记者杨明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zz/1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