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父母手脚疼痛抽搐可以试试这个方
我这朋友的奶奶的故事,是这样的:
奶奶是上世纪30年代生人,原籍湖南山区,幼时家徒四壁。五岁时开始凌晨4点左右起来拾柴割草,烧火做饭。山里晨起山林天气阴沉潮湿,平常除了烧火做饭外,还需要在冰凉井水里洗菜洗衣服。
久而久之,在奶奶30多岁的时候,就有了关节肿痛的毛病,手指骨节都有一些微微变形。近些年我朋友一家人带着奶医院,西医给奶奶的诊断多是骨质疏松,静脉曲张,老寒腿,关节肿大等,给的药方也多是钙针,止疼片,生物电疗。有的医生建议,如果脚背疼得难受,可以直接打一针封闭针。
就这样,近十几年里,她奶奶大概每年打一次钙针,隔三差五去做生物电疗,止疼片吃过无数,光膏药的种类就贴过上百种。最后还是疼的扛不住,打过三针封闭针,可惜都是只能临时起效,无数的复发。
目前的主要症状就是极度怕冷、无汗,颈部后背腰部酸痛,四肢冰凉,特别手脚。夜晚常手脚背突然抽筋,又疼又麻又肿胀,持续时间有的时候甚至长达半个小时,从而导致凌晨失眠问题。还有虚寒性老年便秘,目干目涩。
我朋友描述奶奶的舌脉情况是:脉沉缓,舌质淡粉微暗沉,舌苔白厚腻,舌底青筋尚可,唇色暗紫,脸有斑点。
辨证下来这是什么问题呢?是阴盛之证,而且寒入经络。那这病中医有没有办法治疗?当然有。这个方子就是张锡纯先生记载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活络祛寒汤”。
活络效灵丹我们之前已经在公号里写过好多次了,有方子的功效详解,也有相关的医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在“号内搜”里,搜索相关文章。
今天讲的这个,是活络祛寒汤,它的组方其实是活络效灵丹的加味方。
活络祛寒汤:生黄芪15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桂枝6克,生杭芍9克,生乳香12克,生没药12克,生姜9克。水煎服。(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寒甚者,加干姜9克。
“治经络受寒,四肢发搐,妇女多有此证。”
朋友奶奶,就是那个时代的女人辛苦生活的缩影啊。
这种疼痛,不是寒在脏腑,而是寒在经络。经络多行于肌肉之间,所以要用黄芪作为君药,才能温补。而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其实就是活络效灵丹,可以温通经络,治疗气血凝滞。桂枝、白芍、生姜,相当于是桂枝汤减味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这些药相配伍,风寒即去,血脉活泼,疼痛和抽搐就自然好了。
由于她奶奶的寒症明显,所以建议合四逆汤(附子9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
半个月后朋友来电,总共给奶奶用药12副,夜里手脚背抽筋次数明显减少,如遇抽筋也能很快的恢复过来,手足温,不再冰凉,睡眠时间变长,由原来的四个小时变为六个小时。
由于病情好转很多,奶奶不再那么难受,所以喝完这12副以后,奶奶说什么都不肯再喝了。因为药实在太苦了。。。。。很难喝。
这个汤药之所以很难喝,煮出来像泥浆一样,是因为有乳香和没药。这两味药都是树脂,味道很奇怪。另外煎煮时最好是用生品,这样煮出来不粘锅。如果是制过的乳香和没药,煮的时候就会粘锅,到时候很难清洗,药效也会差一些。
因为是寒在经络,因此用活络祛寒汤的时候辨证要点为:遇冷疼痛加剧,脉沉迟。舌质淡红,舌苔白。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关节疼痛都是因寒而起,由湿热引起的关节肿痛也有很多,所以一定要辨证清楚再使用,切不可只看到关节疼痛就用药。
希望那些年我们用冷水洗衣做饭的长辈,可以在今天用这个药解除痛苦,以及淡忘那些艰难日子留下的伤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zz/1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