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作为钢琴教师时教学也很有方法任春颖
原文《作为教师的肖邦》,选自《钢琴艺术》第三期
技术种类与练习方法
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肖邦在不涉及任何音乐风格的情况下,单独对技术种类进行分类,他称其为“基本原理”,并划分为三个部分:
相邻音的练习,主要为全因音阶,半音音阶和颤音;超过全音和半音距离的练习,特指手指间的距离为一个全音加上一个半音,即小三度音程的练习;双音练习,即三度,六度,八度的练习。
在肖邦看来,纯技术训练的种类最多如此,除此以外就是练习的习惯和方式了。他建议每个学生每天最多的练琴时间为3个小时,并且要和其他事情交替来做,例如:读书或者散步。因为正确的练习不是机械的而是遵循学生的才智和意愿,一味地长时间地重复训练没有任何效果。而李斯特则一直认为钢琴演奏者应当通过一些有力的,结实的触键练习来训练手指,并且要坚持不停地练习到手指不能坚持的程度。这种观点正是肖邦所反对的,他建议的这种练习方法则将纯技术的机械训练降到最低,并且在练习的时候,他还要求弹奏者具有演奏时的气质和状态,从而使练习效果迅速得到提高。
身体和手的柔韧性
肖邦对于弹琴时的状态要求很高,甚至具体到坐的姿势。他的学生回忆他上课说过的要求“弹琴时要坐得稍高一点,坐在钢琴中间,不要偏左或偏右,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弹到键盘两端的音。右脚尽量保持放在踏板上,手的肘部自然下垂,方便于手的左右移动。”正确的手型是手指运动的前提,肖邦建议用E,升F,升G,升A,升B,五个音来找到正确的手指位置。这样一来,最长的手指在黑键靠里的部分,最短的手指在白键靠里的部分,形成了最基本的手型。手型具有柔韧性,手指不能太直,手腕,前臂,大臂没一个部分都是通过手型来找到自然的位置。与很多演奏家不同,肖邦认为2指是手的中轴,当手指撑开的时候,2指作为支点,把手掌平分为两个部分。这个观点在大跨度的技术中,很具有实际意义。
肖邦年完成的《练习曲》(Op.10,No.1)是当时的练习曲中跨度最大的一首,如果按照以前的观念,以3指为中轴,很多跨度大的琶音很难完成,而2指为支点加上手腕的运动,则增加了手指运动的宽度,提高了准确性。这个观点不仅有易于完成肖邦的作品,同时还可以被更广泛地运用到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当中。
柔韧性是肖邦最强调的部分,他总是要求学生将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参与到演奏中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放松。想想看,僵硬的身体如何能够把重量传送到手指尖上呢?不必要的紧张只会阻碍手指机能的正常运动。肖邦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提到:“放松!把肩膀放下来!”这个简单的动作确实可以让声音变得不同。演奏者只有先将身体放松下来,才能做到柔韧性和灵活性。
手腕是连接手与臂的枢纽。手腕的固定与灵活关系到手臂的重量是否可以送到指尖,以及是否能送往不同的手指上面。米库利在描述肖邦演奏的时候说道:“肖邦在演奏有距离的音程段落时仍然可以非常自然地连奏,正是因为他很注重手腕的运动”。肖邦认为,手腕应该具有柔韧性,并且要尽可能的灵活。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通过手腕可以把手臂的重量自然地落到钢琴上,即使是在弹奏极弱的时候也不例外。另一方面,手腕的运动还维系着手指间的关系,把力量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上,这一点也是弹连奏的前提。肖邦经常让初学的学生,用全音关系的两个音作慢速的连奏练习,从而来体验如何通过手腕使声音连起来。
手臂的自然运用是肖邦所强调的,他在课上常常说:“手臂服从于手指,自然地使用,也可以说是有点被动的。特别是在演奏歌唱性段落的时候,手指伸直一点,与手臂形成一个整体,再加入手臂的自然重量,会使声音洪亮圆润”。肖邦所谓的自然重量,是指完全放松,没有发力速度前提下的手臂重量。当加入手臂自然重量时,要根据所希望的印象效果相结合,不是每一次都放入全部的重量的。如果手臂运动太过主动,加入太多不必要的手臂重量,反而加大了手指控制力量的难度。
触键与听觉
学琴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个音弹得均匀,而是通过我们所掌握的技术能力来发出多变动人的声音。肖邦认为,作为钢琴老师要明确的是:“钢琴的基础教学就是教授完美音质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常常会用一些机械的训练,造成错误的方法。肖邦在最初的课程中,就开始磨练学生的触键,学生暴露问题最多的就是声音太硬或太过粗糙。肖邦最基础的触键方法是:“无论弹强音还是弱音,手指都应该下落,落到琴键的最深处,然后把手指从内侧拉回。”再此之上,我们再根据不同音色的要求来进行变化。例如,我们在演奏夜曲的时候,声音往往婉转忧郁,我们需要使手指的触键面更多一些,手指稍稍伸直,慢速度落到键底,最重要的是手指要很被动地脱离琴键,使声音延长。这样我们就可以发出像弦乐器般,或是肖邦所推崇的意大利歌唱家般的声音。
一个音可以有很多种触键方法,肖邦经常让学生在一个音上用多种方式来触键。在连奏方面,肖邦在传统的连奏训练基础上有所改进。传统的训练方法是:清晰,均匀,准确,手指下键要具有一定的速度,声音颗粒性强。肖邦在此基础上提出歌唱性的连奏练习,不仅仅把音符连起来,并且要把它们绑在一起,就像弓子触到琴弦一样,通过调整落到琴键上的重量和琴键的快慢,来获得不同的声音色彩。因此,他建议从最简单的相邻两个音开始,做最慢速的连奏练习。
肖邦在每个学生的第一节课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听觉,他不认为这是有了一定技术基础以后的事情,而是钢琴基础教学的一部分。肖邦的学生发现他在演奏的时候会习惯性地一直往左上方看,于是就去问肖邦为什么会有这个习惯,肖邦回答说:“当我们可以熟练地背谱演奏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黑暗中进行练习。因为,只有在我们看不到乐谱与键盘的时候,我们的听觉才开始发挥作用,当我们真正听到我们所演奏的音乐时,就会发现一些声音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我们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dzz/1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