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扭傷Anklesprain
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尤其是外踝部份。受傷則主要是韌帶拉傷。維持外踝穩定度的韌帶有四條:
(1)前距腓韌帶(anteriortalofibularligament;ATF)(2)後距腓韌帶(posteriortalofibularligament;PTF)(3)前下距腓韌帶(antero-inferiortalofibularligament;AITF)(4)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ligament;CFL)
也因受傷機轉之故,ATF也是踝部最常受傷的韌帶。從生物力學的研究上也證實ATF同時也是當踝關節在內翻(inversion)、底屈(plantarflexion)、內轉(internalrotation)時最容易受傷的構造。
CFL則對任何角度位置的踝部穩定性都有相當的貢獻。CFL受傷機轉主要是過度踝關節背屈(dorsiflexion)或厲害的內翻(severeinversion)。踝部扭傷(anklesprain)而致外側韌帶傷害(lateralligamentinjury)常合併有關節軟骨(articularcartilage)的破壞,而致未來可能發生踝關節的退化性變化而導致受傷後退化性關節炎。
臨床分級
受傷後會馬上疼、腫脹、踝關節無法正常活動。病人常在外踝部有疼痛及壓痛,此經常韌帶受傷之處。
臨床上可分成4級:
第一級(grade1)輕微疼痛、腫脹,關節仍穩定。(韌帶20-50%斷裂)第二級(grade2)中等程度疼痛、腫脹,關節活動略受影響,走路已有困難,踝關節有較微不穩定。(韌帶50-75%斷裂)第三級(grade3)嚴重疼痛及腫脹,關節不穩定,無法走路,關節活動度大受限制。(韌帶75-90%斷裂)第四級(grade4)中等程度疼痛、腫脹,踝關節不穩定。(韌帶90-%斷裂)診斷
(1)物理治療檢查可檢查前拉測試(anteriordrawertest)及距骨傾斜測試(talartilttest)及內翻測試(InversionStress)。
前拉測試
距骨傾斜測試
內翻測試
(2)X-光可評估是否有骨折問題,可照距骨傾斜照(talartiltview),兩腳相差10度以上為有意義。可照向前拉壓力照(anteriordrawerstressview),兩側相差3mm以上為有意義。皆表示韌帶已受傷,最主要是ATF韌帶斷裂。
距骨傾斜照(正常)
距骨傾斜照(不正常)
治療
急性(24小時)踝關節受傷的病人
急性期處理主要包括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RICE)及物理治療。非急性(24-72小時)踝關節受傷的病人處理主要包括壓迫(Compression-彈性繃帶包紮)及物理治療。第一、二級及部份第三級,通常用非開刀治療,冰敷最重要。非開刀物理治療方法包括踝關節支持(anklesupport)、TENSElectrotherapy(電療法)、Hydrotherapy(水療法)、Lasertherapy(激光光療)、UltrasoundTreatment(超音波療法)、SplintingandBracing(矯形支架及支具應用)等來治療痛楚、肌力強化訓練(musclestrengthen)、位感(positionsense)訓練。輕徵者,用拐杖走路即可,厲害者可打短腿石膏(shortlegcast)3週,腳最好略背屈(dorsiflexion)及外翻(eversion),使受傷的韌帶癒合在一個較好的位置。腫脹消失後即應開始活動,如踝關節背屈(dorsiflexion)、踝關節底屈(plantarflexion)及肌力強力運動(strengtheningexercise)。
第四級第三級受傷如發生在年輕病人,曾有反覆拉傷的狀況,而病人需要良好踝關節功能的病人,應考慮開刀,或確定ATF與CT已斷裂的病人,也要考慮開刀修補,請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
基本上踝關節本來是一個相當穩定的關節,因此一般踝部韌帶受傷後,仍然有一定的穩定度,運動員能夠很快的再回運動場,但是在此情況下,受傷的韌帶未保護下,未得到適當的癒合,其運動當中仍不斷拉扯,將無可避免將韌帶延長或是以結疤組織癒合。因此韌帶的支持力量會變差,運動時又更容易韌帶拉傷,如此惡性循環,而導致踝關節造成慢性不穩定。開刀方法,對於急性韌帶斷裂,主要是修補韌帶,如果是扯離附著點的斷裂(avulsiontear),則可用MiteksutureAnchor來固定。術後固定3週,再開始踝關節活動及物理治療,6週後,可加強物理治療復健運動。8到10週可完全復原。
近期免费资源在康复吧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dzz/1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