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骨折
掌骨骨折是常见的手部骨折。第1掌骨短而粗,活动度较大,骨折多发生在基底部。第2、3掌骨细长,且较突出,握拳击物时,暴力常落在第2、3掌骨上,故易骨折。第4、5掌骨短细,其中以第5掌骨易受直接暴力而骨折,而当其受间接暴力时可致掌骨颈骨折。掌骨骨折多见于成年人,男多于女。掌骨全长均可在皮下摸到,骨折时局部肿痛,功能障碍,有明显压痛,纵压或叩击掌骨头则疼痛加剧,如有重叠移位,则该掌骨短缩,可见掌骨头凹陷。宜摄手掌的正位与斜位X线片,因侧位片第2~4掌骨互相重叠,容易漏诊。掌骨骨折可分下列几种: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骨折远端受拇长屈肌、拇短屈肌与拇指内收肌的牵拉,近端受拇长展肌的牵拉,骨折总是向桡背侧突起成角。2.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亦由间接暴力引起,骨折线呈斜形经过第1掌腕关节面,第1掌骨基底部内侧的三角形骨块,因有掌侧韧带相连,仍留在原位,而骨折远端从大多角骨关节面上脱位至背侧及桡侧。3.掌骨颈骨折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致,但以握拳时掌骨头受到冲击的传达暴力所致者为多见。第5掌骨因其易暴露和受打击,故最多见,第2、3掌骨次之。骨折后断端受骨间肌与蚓状肌的牵拉,而向背侧突起成角,掌骨头向掌侧屈转;又因手背伸肌腱牵拉,以致近节指骨向背侧脱位,掌指关节过伸,手指越伸直,畸形越明显。4.掌骨干骨折可为单根骨折或多根骨折。由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扭转及传达暴力引起者,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后因骨间肌及屈指肌的牵拉,使骨折向背侧成角及侧方移位,单根的掌骨骨折移位较轻,而多根骨折则移位较明显,且对骨间肌的损伤也比较严重。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在常规麻醉下,先将拇指向远侧与桡侧牵引,以后将第1掌骨头向桡侧与背侧推扳,同时以拇指用力向掌侧与尺侧按顶骨折处以矫正向桡侧与背侧突起成角。手法整复后应用外展夹板固定,4周后解除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2.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整复手法和固定方法同掌骨基底部骨折。但因这种骨折脱位很不稳定,容易引起短缩与移位。若复位后不能稳定时,可采用细钢针经皮肤作闭合穿针内固定。亦可采用局部加压短臂石膏管形外固定的同时加用拇指牵引,在石膏上包一粗铁丝,于拇指的两侧粘一条2cm×10cm胶布作皮肤牵引,或作拇指末节指骨骨牵引3~4周。陈旧性骨折脱位宜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固定拇指于握拳位。3.掌骨颈骨折由于骨折端向背侧成角,常有错误地将掌指关节固定于过伸位者。因在过伸位时,侧副韧带松弛,掌骨头仍向掌侧屈转不能整复。只有在屈曲90。位时,侧副韧带紧张,用食指压顶近节指骨头,使指骨基底部位于掌骨头之掌侧,将骨断片向背侧顶,同时用拇指将掌骨干向掌侧压才能准确整复。4.掌骨干骨折横断骨折、短斜骨折整复后比较稳定者,宜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在牵引下先矫正向背侧突起成角,以后用食指与拇指在骨折的两旁自掌侧与背侧行分骨挤压,并放置两个分骨垫以胶布固定,如骨折片向掌侧成角则在掌侧放一小毡垫以胶布固定,最后在掌侧与背侧各放一块夹板,厚2~3mm,以胶布固定,外加绷带包扎(图6-57③)。斜形、粉碎、短缩较多的不稳定骨折,宜加用指骨末节骨牵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cs/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