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原理第十一章nbsp针
针刀医学原理---第十一章针刀医学治疗学(四) 结束
第十四节皮肤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一、皮肤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按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二)协助患者剪短指甲,并嘱避免搔抓及用热水肥皂烫洗。
(三)如对患者沐浴、理发须作特殊安排,应按医嘱执行;如无特殊医嘱,可按一般规定进行。
(四)除随时注意全身病情变化外,外用药者,须经常注意敷料包扎是否妥善舒适,如有过敏、刺激或吸收中毒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师。
(五)患者衣服被单沾污浸湿后,应及时更换。皮肤科病房宜用深色内衣及床单。
二、虫类引起的皮肤病的一般护理
(一)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接触隔离。
(三)注意衣服、被单等之杀虫处理。
三、荨麻诊一般护理
(一)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对急性及血管性水肿患者,注意有无呼吸困难,防突然窒息。
四、多形红斑一般护理
(一)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重症患者参照重症药疹护理,尤应注意对眼、口、鼻腔等部的护理。
五、结节性红斑一般护理
(一)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并注意垫高患肢。
六、银屑症的护理
(一)、在进行针刀治疗时,所取的进针位置尽量避免皮表有病变的地方,
术后应将针孔用创可贴严密覆盖三天。
(二)、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三)、患者宜勤沐浴。头部外用药者每周至少理发1次。
(四)、红皮病型、全身性脓疱型及关节炎型银屑病,应加强护理。
七、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护理常规
(一)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重症患者一级护理。
(三)缓解期可嘱患者进行适当锻炼,以防肌肉萎缩,但应避免过劳。
八、天疱疮护理常规
(一)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必要时给予特别护理。
(二)注意皮肤清洁,必要时协助进行药浴。长期卧床患者注意防止褥疮。
(三)注意口腔卫生,加强五官护理。
九、梅毒护理常规
(一)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初期及二期患者应予接触隔离。
(三)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孕妇或小儿患者应参照各该科专科护理。
十、带状疱疹的护理常规
针刀治疗后,用创可贴严密覆盖针孔,防止潮湿,保持干燥,并配合少量药物外涂,以吸收疱疹的渗出液为主。
其他护理参照皮肤护理常规。
十一、白癫风的护理常规。
针刀手术后,即将颈部固定,嘱患者两周内不可以转动头部。
其他护理参照皮肤护理常规。
第十六章无菌性骨坏死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可由髋关节损伤、关节手术、类风湿、饮酒过量、长期激素治疗等多种原因引起。坏死如未能及时修复,可发展为股骨头塌陷,严重影响髋关节功能。
本病应用常规保守治疗效果较不理想,临床上多在发生股骨头塌陷后采取手术治疗,但创伤性大,难以完全恢复原有功能,因此,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刀医学根据其对本病的认识及针刀闭合性手术创伤小的优势,通过针刀结合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股骨头呈圆形,约占一圆球的2/3,其上部完全为关节软骨所覆盖,顶部微后有一小窝,称为股骨头凹,为股骨头韧带附着处,股骨头可由此获得少量血供,股骨颈微向前凸,中部较细,股骨头悬于股骨颈后下部之上。股骨头、颈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旋股内、外侧动脉,闭孔动脉,臀上、下动脉及股深动脉第一穿动脉等。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除损伤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较明确外,其它原因引起者多机制不明。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阶段:坏死期、修复期和股骨头塌陷期。
1.坏死期:股骨头缺血后,大部分骨细胞于缺血后2小时失去合成能力。除软骨外于12~24小时内,股骨头内所有细胞均死亡。
2.修复期:修复过程大约于2周左右开始,与坏死过程交错进行。最早出现的修复反应,是骨小梁之间的原始间叶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并逐渐扩展,约8~12周后,可遍及坏死股骨头的大部分。在坏死骨小梁表面的间叶细胞逐渐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合成新骨。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和破骨细胞穿入死骨区,进行吸收清除,并由新生骨代替,最后完全变为活骨,称为爬行替代过程,再经漫长的晚期塑造,变为成熟的骨小梁。
3.股骨头塌陷:在整个修复过程中皆可发生塌陷。一般认为,在爬行替代过程中,新生血管已长入,但尚未骨化,形成一个软化带,在遭受外力时即可塌陷,临床上发现坏死塌陷均在坏死骨与正常骨交界处。由此可见,塌陷是以修复为前提的,有实验研究证明,修复能力越强,塌陷率越高,进展越快。
根据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针刀医学认为本病病因虽多不同,但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或微循环障碍,使股骨头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坏死。基于这种认识所指导的临床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股骨头塌陷,有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X线表现为骨密度改变,修复过程中死骨被吸收则密度降低,有大量新骨形成则密度增高,进一步可见股骨头变化,如股骨头变扁或关节面粗糙等,并有硬化透明带,即在死骨边缘骨密度增高,与死骨区低密度透明带形成鲜明对比。
早期诊断较难,多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股骨头塌陷的诊断主要依据X线检查。
根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和闭合性手术的理论。
一、针刀治疗
患者侧卧位,用Ⅱ型针刀进行治疗。于髋关节处取三点入针刀:在股骨大转子与髂前上嵴连线的中点、股骨大转子纵行向上3~5cm处,以及以股骨大转子为圆心,以大转子到髂前上嵴距离的二分之一为半径作圆,在与大转子纵轴上侧30°夹角处各取一点,针刀刺入后沿骨面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滑动,到达关节间隙后将关节囊切开2~3刀,然后继续深入关节腔,刀口沿关节间隙摆动,如有囊性变,则刺入囊腔,将囊壁破坏。
一、手法治疗
针刀治疗后,手法拔伸牵引髋关节后(注意不能旋转关节),在病床上进行持续性下肢牵引6周,牵引重量30kg,以使关节间隙增宽,血液微循环得以恢复,股骨头有生长空间。
二、药物治疗
活络Ⅰ号胶囊,每日三次,一次六粒;如有炎症,应用适当抗生素。
三、康复治疗
撤除牵引后,进行髋关节研磨锻炼。患者仰卧位,一助手压住患肢髂前上嵴,使骨盆固定。医者一手压在患肢的膝关节上,一手握住患侧小腿,使患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90°,先顺时针旋转10次,再逆时针旋转10次。
以上锻炼每日一次,坚持3~4周。
成人肢体畸形
第一节膝外翻
膝外翻畸形是小腿自膝关节向外侧倾斜,失去下肢正常的线列关系。双侧膝外翻时,两下肢呈X形,俗称“X”形腿。自前方观察,膝外翻病人主要是负重力线偏于外侧方,甚至在膝关节外方,偏离越远则外翻程度越大。
正常人在下肢伸直位时,髌骨向前,两膝与两踝可互相靠拢、接触,两足向前有30°的开角,即小腿有15°外旋。若两足内缘并拢,则每侧小腿与膝关节可有l5°左右的内旋,髌骨不朝向正前方。此时膝关节可稍分开,有假性“O”形腿表现。轻度膝外翻者可无此现象,在检查病人时应注意。
于站立位检查膝外翻,须使髌骨朝向正前方,两膝内缘并拢,即可见内踝分开。两内踝间距离长度称踝间距,即以其数值说明膝外翻程度。另外,在X线检查方面,可用膝关节基线与股骨及胫骨长轴构成的角度(图2-11-1),或与Mikulicz力线的关系说明膝外翻程度。膝基线是连结股骨内外髁关节面最低点的连线,可用以代表膝关节平面。与股骨长轴在外侧平均成80°角,与胫骨长轴在外侧成角90°~98°,在有膝外翻畸形时此二角皆小于正常。
膝关节是全身中结构最复杂、最大,所受杠杆作用力最强的一个关节。其运动是二维的,运动范围虽不及肩、髋关节广泛,却具有更为精确、复杂的规律。
膝关节包括由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构成的内侧和外侧胫股关节,以及由髌骨和股骨滑车构成的髌股关节。
股骨下端膨大,为内髁及外髁,其间为髁间窝,内髁之横径较外髁者长,而纵径(前后径)则较外髁为短;内外髁的软骨面与胫骨上端者相关节,其前方两髁之间软骨面则与髌骨之后软骨面相关节。
胫骨上端亦膨大成为胫骨髁,其关节面较为平坦,称为胫骨平台,略向后倾斜,在胫骨内外髁之间骨质粗糙,其上突出部分为髁间隆突,在其前后各有一窝,即髁间前窝和髁间后窝。在胫骨外髁的外下面有一关节面,与腓骨头构成关节,不与膝关节相通。
髌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被包于股四头肌肌腱内,其后方为软骨面,与股骨两髁之间的软骨面相关节,其下极为粗糙面。在关节以外,髌骨后方之软骨面有两条纵嵴,中央嵴与股骨滑车的凹陷相适应,并将髌骨后的软骨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者较窄厚,外侧者较扁宽,内侧嵴又将内侧部份分为内侧面及内侧偏面(oddfacet),髌骨之下端通过髌韧带连于胫骨结节。
股骨干的解剖轴与机械轴(即自股骨头中心至股骨髁间的连线)之间呈6°的向外倾斜的夹角,女性者由于骨盆较宽,此外倾角较男性者为大。在直立位时,股骨之机械轴并非完全垂直于地面,而是与垂线之间有3°的夹角。胫骨纵轴与股骨的机械轴约为一直线。因此,股骨干与胫骨干之间存在一外翻角,即正常之膝外翻。
膝外翻大致可分为先天性膝外翻,原因不明的膝外翻和继发性膝外翻三大类。
本节主要讨论成人继发性膝外翻。
继发性膝外翻临床较多见,可由外伤及疾病等多种原因造成,佝偻病是最常见的原因,但由于社会生活的改善,逐渐减少。佝偻病时,不仅骨骺钙化不足,而且肌肉韧带也松弛无力。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的骨骺盘由于负重不均衡而出现生长抑制、骨骺盘倾斜。常是外侧不如内侧生长迅速,股骨内髁增大突向前方,外髁则较小,从而形成膝外翻。病情重者长骨骨干也弯曲。
青年、成人也可因关节处骨折畸形愈合而形成膝外翻。此外,内侧副韧带损伤、习惯性髌骨脱位等均可成为膝外翻的原因。膝部骨髓炎、骨关节结核等,可破坏膝部解剖结构,在少年儿童期可影响患肢生长发育而导致膝外翻畸形。其它如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直到老年人的骨关节炎,皆可造成膝外翻。
至于瘫痪性膝外翻,则以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引起的膝外翻畸形为多。脑炎后遗症、脊柱裂、进行性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等,皆可引起膝外翻等畸形。有时并不单纯为外翻,尚有小腿外旋、膝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存在。
膝外翻畸形的症状因病因而异。一般说来:双侧膝外翻者步态蹒跚;单侧者则有跛行,且可合并其它畸形,如扁平足、胫骨外旋、弓形腿、髌骨脱位等;畸形重者可继发内翻足及前足内收畸形;此外,可并发脊柱侧凸与骨盆倾斜。
内侧副韧带与前十字韧带可被拉长而松弛,造成膝关节不稳、易疲劳、受伤,膝关节内侧或大腿内侧肌群疼痛等;有时整条腿痛或腰痛;有时发生膝关节滑膜炎,出现关节积液。
病人站立时,因双膝相碰,常使一侧稍屈而处于另一膝的前方;另一膝则过伸而处于后方。此种姿势也容易引起疲劳。在快步行走或奔跑时,双膝易碰撞而跌倒。
如任其发展,30岁以后可形成骨关节炎。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诊断较易。
临床工作中,对膝外翻畸形有各种相应的检查方法。
最简便的方法是测量踝间距。按规定摆好两下肢位置,测出两内踝间距离数值。如两侧膝外翻程度不同时,可于站立位自膝关节内侧接触点作铅垂线,分别测得其与两内踝的距离。骨盆倾斜者,于低侧垫高足底,使骨盆端正后,分别测出两侧距离如上。F.Longe用一上端附有弧形横柄的直杆进行测量。将弧形横柄抵于大腿根内侧,使直杆与膝关节内侧接触;测出内踝至杆间距离即可。Albert认为踝间距在3cm以上者可诊断为膝外翻,而一横指至3cm之间者为亚型膝外翻。Bragard则定为膝中心距负重力线O.5cm以上为病态,与此相应的踝间距为1.5cm。并将膝外翻分为3级:Ⅰ级为轻度外翻,系负重力线通过胫骨外侧平台的内侧半者;Ⅱ级为中度外翻,系负重力线通过胫骨外侧平台的外侧半者;Ⅲ级为重度外翻畸形,系负重力线在膝关节以外者.
在临床实际查体时,常以小腿长轴偏离负重力线上段的角度说明膝外翻程度(图2-11-2)。
当膝关节屈曲时,膝外翻畸形可受到掩盖而不易发现。如膝关节屈曲90°时,股骨内髁较外髁突出;若股骨下端变形严重者,则其突出更加明显。在膝关节屈曲时膝外翻畸形几乎消失的病例,Mikulicz及Albert曾作如下说明:膝外翻者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倾斜度若相等,则完全屈曲后,二者可重迭,外翻可消失;若只有胫骨关节面倾斜,则屈曲时小腿将偏向大腿后外侧,但实际可为小腿外旋所代偿;若只有股骨关节面倾斜,屈膝时小腿将偏向大腿后内侧,但实际可为小腿内旋所代偿;而且膝关节在屈曲时较为松弛,容易代偿,故外翻畸形不易被发现。
准确的测定方法是X线摄片,测得膝关节基线与股骨和胫骨长轴所形成的外侧角度,或测得基线中点与Mikulicz力线之距离以说明外翻程度。但后者实际作起来较为困难。
根据闭合性手术的理论和针刀医学手法学进行复位和矫正。
1.针刀治疗
行腰麻或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病人仰卧于手术台上,患膝下稍加垫高。常规消毒皮肤,铺盖无菌中单。用Ⅲ或Ⅳ型针刀,在患肢凹侧面即股骨外髁上缘、胫骨外髁下缘两点,刀口线与肢体长轴平行,针体与进针点皮肤平面垂直刺入达骨面,调转刀口线;用骨锤叩击针柄,穿凿至股骨/胫骨横径一半的深度,退针,再用同样方法凿夹角为30°三个孔洞。如周围软组织有粘连,可用针刀剥离。将针刀拔出,刀口贴创可贴,按压数分钟以止血(图2-11-3)。
2.手法治疗
让患者仰卧位,一助手将患侧大腿固定,令患者将患侧膝关节屈曲50°左右,医生将患侧踝关节上部置于腋下,双手握住患侧胫骨髁下缘,让小腿先外旋40°左右,再内旋10°,然后医生一手推住患侧膝关节内侧,另一手拉住踝关节上端,使小腿内收,当达到最大限度后,突然加大力度,将小腿向内拉弹一下,接着将患肢放直,医生一手仍推住患侧膝关节内侧,使小腿内收,同时推动膝关节向外侧,当小腿不能内收时,弹拉小腿一下,手法即告结束。(图示见上篇第九章九节)
此手法利用膝关节在半屈位时可以外旋40°左右、内旋10°的生理特点,将膝关节外侧有关软组织松解,然后再利用膝关节在伸直时不能转动,不能内收、外展的特点,用手法迫使其内收,将膝关节外翻畸形矫正(图2-11-4)。
以特定的金属固定器固定,每天调节螺丝两环,约需七天使关节恢复正常力线。35~42天拆除复位固定器。
3.药物治疗
服用活络Ⅰ号胶囊,每日三次,每次六粒。如有炎症,服用适当抗炎药。
4.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运动膝关节;也可配合理疗、药物熏洗等。
5.护理常规
固定期间防止固定器松动,同时也应注意保持下肢的血液循环通畅,如发现血液回流不良,立即调整固定器直至合适;防止固定器的压疮。
在针刀穿凿时一定要注意深度,不可超过骨径的一半,否则造成骨折,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固定器不可拧紧得过快,以免骨关节愈合不良。
第二节膝内翻
膝内翻是与膝外翻相反的畸形,为膝关节之远侧向内方倾斜,致膝部凸向外侧。患者中多为两侧对称发生,外观如环圈,故俗称:“O”形腿。根据畸形最显著的部位,又有大腿内翻与小腿内翻之别。畸形仅位于膝关节者为狭义的膝内翻,较少见。也有三种情况同时存在者。临床所见病人多数以小腿内翻为主,并常同时有胫骨下段内旋及足外翻畸形,甚至形成扁平足。少数病例可见一侧为膝内翻而另一侧为膝外翻。
参见本章第一节。
膝内翻的发病原因与膝外翻者基本相同,最常见原因也是佝偻病,一旦引起膝内翻畸形常不能自然纠正。Riedel指出在严重佝偻病时,股骨下端可发生骨骺分离,以后形成膝内翻。而胫骨上端发生问题的很少。其它常见的原因有膝部化脓性感染、骨关节结核病、骨折畸形愈合、骨骺损伤等。
膝内翻病人的膝关节突向外侧,膝关节内缘不接触。如使之并拢则两小腿将互相交叉。两侧有膝内翻畸形时,正面看来两下肢呈“O”形。可继发胫骨旋转及足外翻或扁平足。
膝内翻患者行走时下肢不稳,呈摇摆步态,由于力学关系的改变,可引起软组织劳损、疼痛,后期可形成骨关节炎,影响功能。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诊断较易。
使病人两小腿交叉,股骨内髁互相靠近。若两大腿内侧能互相接触,则为正常。小腿若自膝以下向内偏斜、弯曲即膝内翻;小腿上段并行而中段与下段向内弯者为小腿内翻。可依股骨长轴或负重力线测出内翻角度。
亦有测量股骨内髁之间的距离以说明膝内翻程度的方法(图2-11-5)。其法系使髌骨朝向正前方,使两足内缘并拢或两内踝相接触,测量股骨内髁间距离。若两侧不对称,可自耻骨联合处作一铅垂线,使足内缘与铅垂线接触,分别测出股骨内髁至该线之间距离。
X线检查:正位片中可见畸形所在部位。内翻主要发生在骨端者少,多数是在干骺端。骨骺线常在凸侧增宽。骨干内侧的骨皮质增厚,外侧者变薄。若为佝偻病患者,则有其特殊变化。畸形主要在骨干时,骨端则无明显异常。可于照片上测定两胫骨隆突间的距离。但常以骨骼长轴或Mikulicz线为标准,测定内翻角度说明畸形程度。
根据针刀闭合性手术的理论和针刀医学手法学进行复位与矫正。
1.针刀治疗
治疗方法与膝外翻基本相同,进针点亦在凹侧面,即股骨内上髁和胫骨内上髁(图2-11-6)。
2.手法治疗
让患者仰卧位,一助手将患侧大腿固定,令患者将患侧膝关节屈曲50°左右,医生将患侧踝关节上部置于腋下,双手握住患侧胫骨髁下缘,让小腿先外旋40°左右,再内旋10°,然后医生一手推住患侧膝关节外侧,另一手拉住踝关节上端,使小腿外展,当达到最大限度后,突然加大力度,将小腿向外拉弹一下,接着将患肢放直,医生一手仍推住患侧膝关节外侧,使小腿外展,同时推动膝关节向内侧,当小腿不能外展时,弹拉小腿一下,手法即告结束。(图示见上篇第九章九节)
此手法利用膝关节在半屈位时可以外旋40°左右、内旋10°的生理特点,将膝关节内侧有关软组织松解,然后再利用膝关节在伸直时不能转动,不能内收、外展的特点,用手法迫使其外展,将膝关节内翻畸形矫正。
以特定的金属复位固定器固定,每天调整螺丝两环,让外侧拉长、内侧缩短,约需七天使下肢力线达到正常。35~42天拆除复位固定器(图2-11-7)。
3.药物治疗
服用活络Ⅰ号胶囊,每日三次,每次六粒。如有炎症,服用适当抗炎药。
4.康复治疗
去除固定器后进行自我功能锻炼,可配合理疗、药物熏洗等。
5.护理常规
固定期间防止固定器松动,同时也应注意保持下肢的血液循环通畅,如发现血液回流不良,立即调整固定器直至合适;防止固定器的压疮。
在针刀穿凿时一定要注意深度,不可超过骨径的一半,否则造成骨折,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固定器不可拧紧得过快,以免骨关节愈合不良。
第三节屈指肌挛缩
屈指肌挛缩是由缺血、损伤、感染等引起的一组疾病,按受累的肌肉部位不同,分为手内在屈指肌挛缩和前臂屈指肌挛缩,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手指屈曲畸形。
拇长屈肌腱:由桡侧囊包绕,与至拇指的神经、血管伴行,进入鱼际鞘,经拇短屈肌和拇收肌之间至拇指,为拇指腱鞘所包绕,止于末节指骨底(图2-11-8,2-11-9)。
指浅、深屈肌腱:两肌的四对肌腱,为尺侧囊及腱旁系膜所包绕,走向第2~5指,呈扇状散开,深浅各一,分别位于掌腱膜四条纵束与相对应的掌骨之间,平掌远纹处,进入各指腱鞘。其中,至食、中、环指的腱,于第2~4掌骨中1/3处,没有腱鞘包绕,指血管和指神经以及蚓状肌,均位于各腱之间。
指浅、深屈肌腱的附着及特点:指浅屈肌腱在第一节指骨处变扁,并掩盖、包绕着指深屈肌腱,继向远侧分成两股,附于第二节指骨的两侧缘,部分纤维紧贴骨面,彼此交叉也附着于该节指骨,形成一个腱裂孔,容深腱穿过。从此往远侧,深腱位于浅层,止于第三节指骨底的掌侧面。这种附着关系,四指皆同。指浅屈肌腱主要屈近侧指关节;指深屈肌腱主要屈远侧指关节。两腱各有独立的滑动范围,又互相协同增加肌力。
蚓状肌:是四条细长的小肌,从桡侧到尺侧,分别为第1~4蚓状肌,各被肌鞘包绕,与指掌侧总动脉和神经伴行,经掌深横韧带之前、第2~5指的桡侧,参与指背腱膜的构成,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掌指关节:除拇指掌指关节外,均为球窝关节,运动十分灵活。各掌指关节囊,除背侧较薄弱外,都有侧副韧带加强。掌侧副韧带也叫掌板,于第2~5掌骨小头之间,有掌深横韧带相连,拉紧手的横弓,增加手的握力和稳固性。侧副韧带呈三角形,当关节伸直时松弛,屈曲时紧张。如伸直过久,可导致侧副韧带挛缩,丧失屈曲功能,所以,手指固定时,应取半屈位。
指关节:除拇指外,各指均有两个关节,即近侧与远侧指关节。关节囊的构造与掌指关节相似,均属滑车关节,只能作屈伸运动。
主要是局部石膏或夹板包扎过紧、肌肉针刺或注射刺激性药物、断肢再植缺血时间过长、肌肉直接外伤、感染等均可使屈指肌发生挛缩。
其中手内在屈指肌挛缩临床上较为多见的原因是局部注射刺激性药物或针刺引起肌肉挛缩。手内在肌体积小,结构精细。针刺后形成血肿、感染或注射刺激性药物后,可能引起肌肉疤痕挛缩。这种挛缩不同于缺血性挛缩,病变较局限,治疗效果也较好。
不同的肌肉挛缩产生程度不同的手指屈曲畸形,有时可伴发过伸畸形。详见本节诊断依据。
按受累的肌肉部位不同,分为手内在屈指肌挛缩和前臂屈指肌挛缩。
一、手内在屈指肌挛缩
1.拇短屈肌:产生拇指掌指关节屈曲畸形。
2.小指短屈肌:小指屈曲畸形。
二、前臂屈指肌挛缩
1.拇长屈肌:产生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屈曲畸形。
2.指浅屈肌:第2~5指近节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屈曲畸形。
3.指深屈肌:第2~5指近节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屈曲畸形。
除了上述典型畸形外,局部肌肉可扪及条索状或硬结状团块,手指朝向畸形相反方向被动活动时,硬块或索条触及更显著。
病史询问对诊断也很重要,如外伤、压迫、感染、药物局部注射、针刺等也是诊断的依据。
根据闭合性手术理论和针刀医学手法学进行矫正和复位。
根据挛缩的程度制定治疗方案。这里介绍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完全挛缩的治疗方法,其它部分挛缩的治疗可依此类推。
1.针刀治疗
用Ⅰ型针刀,首先在掌侧面屈指肌近端开始松解,可将屈指肌纤维切断少许并从骨面剥离。松解后手法治疗;一周后,在原手术部位沿屈指肌向远端移动1~2cm处进行第二次松解,第三次治疗一般可达掌指关节处,第四次松解第1指间关节,第五次在第2指间关节松解。
2.手法治疗
每次针刀术后立即进行手法治疗,患者坐位,将患侧前臂掌心向上放于治疗床上,医生一手压住患侧腕部,另一手拉住患指使其伸直,当牵拉受到阻碍时,可用力弹拉一下,上述手法可重复2~3次,然后用纱布填充于掌心,使达到最大可能的伸直位,然后用纱布包扎一周。屈指肌挛缩严重者,切不可操之过急。可随针刀治疗多次进行,每一次纱布的数量扩充一倍,使手指与手掌的距离增加一倍,一般4~5次后,手指将接近完全伸直,此时在手法结束时,可用小托板将手指伸直固定于手指背侧即可,五天后去掉托板,嘱其作功能锻炼。
此手法在针刀术后可将屈指肌逐渐延长,最后达到治疗此病的目的,避免患者终生残疾。
3.药物治疗
服用活络Ⅰ号胶囊,每日三次,每次六粒。如有炎症,适当服用抗炎药。
4.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伸屈手部各关节;也可配合理疗、药物熏洗等。
5.护理常规
同掌指关节挛缩。
因此种挛缩病情较重,治疗需循序渐进,针刀与手法配合循环往复治疗4~5次方可。
第四节拇外翻
第1跖骨内收、拇趾外翻畸形,引起局部疼痛和穿鞋障碍,称为拇外翻,是常见的足部畸形。女性多见,男女比例可达1:40。
正常组成拇趾跖趾关节的跖骨与趾骨的纵轴交角为10°~20°,称为生理性拇外翻角。
其余参见爪形足。
病因较多,临床类型各异。大多为成人(成人型),少儿期亦有发病(少儿型)。目前认为病因有以下几种:
1.鞋过窄或尖,或长期着高跟鞋,导致前足特别是拇趾外翻畸形。
2.平跖足引起拇趾外旋和第1跖骨内收。
3.跖骨内收,以第1~3跖骨内收明显,发生率67%。
4.第1跖骨过长。
5.拇收肌和屈短肌腓侧部分肌张力过大,使拇趾近节基底受到肌力牵张过度,同时引起二籽骨向外移位或二籽骨分离。
6.第2趾或第2跖骨头切除,使拇趾失去了维持正常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易导致本畸形。
7.类风湿屈肌挛缩。
1.第1跖趾关节向内突起和行走痛是这类患者最重要主诉,穿鞋后有压痛,于关节内突部分,常有胼胝和红肿(图2-11-10)。
2.关节背、内方有拇囊炎发生,有压痛。
3.拇趾外翻,压于第2趾背,第2趾常伴有锤状趾。
4.第1跖趾关节跖面负重痛、触痛和胼胝,平跖足多见。
5.X线检查除上述拇外翻特征外,还有①第1跖趾关节附近骨质增生,尤以跖骨头内侧为著,拇囊炎的阴影适位于增生骨部位;②籽骨移位或分离;③关节半脱位或脱位。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测量拇外翻角度大于20°可作出诊断。
闭合性手术的理论及针刀医学的手法学。
1.针刀治疗
用Ⅰ型针刀,从跖趾关节内侧将关节囊切开松解(图2-11-11)。
2.手法治疗
患者坐于治疗床上,将膝关节屈曲,足部略放平,助手将患侧踝关节固定,医生右手捏住大拇趾,左手扶持足背。先做对抗牵引,然后使大拇趾顺时针旋转四、五次,再逆时针旋转四、五次。接着再一次对抗牵引,持续一分钟以后,医生突然加大力度,拔伸大拇趾,力度要足够大,并使大拇趾内收,最后将大拇趾拉直(和第一跖骨在一条线上),用小托板固定,保持和跖骨在一条线上,手法结束(图示见上篇第九章第十一节)。两周后拆除托板,进行功能锻炼。
此手法将足第一跖趾关节囊充分松动,然后拔伸,使关节囊外侧的挛缩得到恢复。
3.药物治疗
服用活络Ⅰ号胶囊,每日三次,每次六粒。如有炎症,适当服用抗炎药。
4.康复治疗
拆除托板后,进行功能锻炼,伸屈拇趾;也可配合药物熏洗;避免穿尖头硬质的鞋子。
固定期间防止绷带松动;同时也应注意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如发现血液回流不良,应及时调节绷带;并防止夹板和绷带的压疮。
大出血介入治疗可救命腿部静脉性溃疡的治疗进展探讨腿部静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cs/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