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手足触诊第一节手足触诊的解剖
手足结构复杂,功能要求多样。相对其他肢体较小,触诊要求精细。同时,要注意与对侧对比,尤其在一些细小的动作方面,如指间的分合、足弓的高低变化,需要反复对比才能确认。
第一节、手足触诊的解剖基础
手足部骨骼为短骨和不规则骨,手足部肌肉多为短肌。手足表面脂肪组织覆盖较薄,肢端附着的肌腱表浅,可清楚地触及。
一、手的正常分类
手部位于上肢远端。手以腕、掌、指骨及其连结(关节)为枢纽,以手内、外肌为动力,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完成各种精细而复杂的动作。手部肌肉细小,从前臂延续下来的手外肌到手全部成为肌腱,指骨和掌骨细长,五指从手掌突出并相互分离,大拇指内转90度等,这些形态的特殊性,使手成为劳动器官。另外,手还是一个可接受痛、温、触、压各种剌激的感觉器官。手可分为手掌、手背和手指3部分。由于每个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不同,手所接触的东西不同,手的发育程度和有关结构相应地也有所差异。一般有如下三类。
(一)从事简单但很费力工作的手
这种手掌有较厚的角化层,能耐受粗糙的摩擦,肌肉、肌腱均较发达,既有力也稳定。缺点是指尖感受欠灵敏,指间关节活动度不大,分指动作不佳。多见于铁匠、搬运工人等。此类手易受伤,应特别注意加以保护。
(二)从事复杂精细但不很费力的手
这种手主要特点是皮肤嫩,皮肤角化层薄,故不能耐受摩擦。由于工作关系,肌肉、肌腱不发达,而是倾向于高度的灵活和稳定,指尖感受十分灵敏,指尖关节及单指运动都很灵活自如,各种联合动作也较完善。此类手多见于钢琴家、雕刻家、钟表工人、外科大夫等。这类工作者的手不易受伤,但一旦受伤则恢复也较困难。
(三)从事复杂、用力,既有粗活又有细活的手
这类手具备上述两类于的特点,但都不够完备。如机械修理和机械制作工人的手。这样的手容易受伤,受伤后的治疗也较复杂。认识手的特点与工作环境的关系,在处理手损伤的过程中除了应遵循一般的治疗原则外,对不同性质工作者的手损伤,应多方面综合考虑,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其目的是恢复手的正常功能。
二、手的解剖部位
(一)手掌
手掌中央呈三角形凹陷称掌心,其两侧呈鱼腹状隆起,分别称为大鱼际和小鱼际。手掌皮肤厚而坚韧,在易受摩擦部位角化层较厚(俗称茧),无毛发、色素和皮脂腺,富有汗腺和皮神经末梢,较多的皮下脂肪被分隔在垂直的纤维束之间,纤维束将皮肤与掌腱膜和腱鞘等连接起来,因此皮肤既富有弹性又少滑动,适于抓握和把持物体。但当于部感染肿胀时,必须切断纤维束以利引流排脓。手掌面皮肤可见一些明显的条形凹痕,为皮纹,系适应关节滑动而产生。皮纹处的皮少动,握拳时聚成深沟,它们可作为重要的体表标志及手术切口的标志。
(1)鱼际纹适于拇指单独活动,位于鱼际尺侧,斜向下外,近侧端与腕远纹中点相交,其深面有正中神经通过,远端弯向桡侧,几乎呈横行,达手掌桡侧缘,深面对着第2掌骨头。
(2)掌中纹斜行,形式不一。其桡侧端与鱼际纹重叠,尺侧端止于第4指蹼向近侧的延长线上。此纹有人缺如。该纹与掌中线(即腕远纹中点与中指近侧横纹中点的连线)交点处,标志掌浅弓的顶点。
(3)掌远纹从第2指蹼起,向内达手掌的尺侧缘,平对第3、4、5掌骨头,适应3、4、5指的屈曲活动。屈指时,指腹可抵此纹稍远侧。依指腹抵达横纹的距离,可作为测量指屈曲程度的简便方法。少数人此纹与掌中纹连成一线,称“通惯手”。
除上述3条明显的掌纹外,还可见到很多走向各异、形态不同的细小条纹,在大鱼际和各掌纹间稍粗的纹与关节滑动有关,其余近似指纹的条纹与增加手掌粗糙面,便于把握工具有关。
(二)手背
手背包括腕背和掌背两部分。手背皮肤薄而松软,生有毛发和汗腺,富有弹性。皮下组织薄而疏松,无纤维束与皮下相连,皮可以滑动。手背只有张力线而无皮纹。握拳时,皮肤紧张;伸指时,也不过度松弛故易致撕脱伤。手背的浅静脉非常丰富,吻合成手背静脉网,收集手指及手背浅、深部的静脉血。手背静脉网(弓)的内、外侧,分别与小指和拇指的静脉合成贵要静脉和头静脉的起端。手掌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从深层流入浅层,大部分从手背静脉回流。手背浅静脉的吻合形式变异较多。当腕关节背屈时,皮下清晰可见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
(三)手指
5个手指细长,借掌指关节与手掌相连,运动十分灵活。2-5指为3节,拇指为2节且粗短。当五指内收时,大拇指向内折转90度,与2-4指呈对立位。由于拇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运动范围增大,故它能完成手的握、持、捏、拿功能的一半。掌侧皮肤厚而坚韧,和手掌一样,也无毛、色素和皮脂腺,汗腺丰富。指掌侧有3条横行皮纹,分别是近侧纹、中间纹和远侧纹,拇指有2条。它们的内外端,是指掌侧与背侧的分界标志。指背的皮肤松软,有毛发和汗腺,但远节指背毛发缺如,指背的皮纹细浅,在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背面皮纹较多,尤以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范围大,皮纹数量最多。末节手指的皮肤具有丰富的触觉和痛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每平方毫米多达50个,触觉极为敏锐,受伤时或疾病时疼痛极为剧烈。血管在末节手指中形成多个动静脉吻合,在寒冷条件下可调节指端温度,但也是偶尔产生血管球瘤的基础。皮下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将皮肤紧紧连接到远节指骨骨膜上。纤维中间的小腔充满脂肪组织。在炎症水肿时,由于纤维被紧拉,小腔内压增高,压迫神经末梢而产生剧烈疼痛。
(1)指近侧纹平对指蹼边缘,约对着近节指骨的中1/3稍近侧。指蹼背面呈斜坡达掌指关节,外伤、瘢痕孪缩及并指手术中需予以再造。
(2)指中间纹有2-3条,两旁抵赤白肉际(即指掌面、背面交界处)。纹处皮肤直抵屈肌腱鞘,这里刺伤可进入腱鞘中。
(3)指远侧纹只有1条,平远侧指间关节。
(4)拇指近侧纹平第1掌骨头,拇外展时几乎呈垂直位。此纹延至第1指蹼。第1指蹼松弛柔软,拇指运动时形成一些斜皱襞。
(5)拇指远侧纹有1-2条,平拇指指间关节。
(四)指甲
指甲是手背皮肤的衍生物,属于扁平而有弹性的角质化表皮,由椭圆形的角质细胞凝聚而成,呈半透明长方形硬板状,覆于手指和足趾的末端背面,给远节指骨以支持。外露部分与下层皮肤相连,叫甲体;甲体远端与皮肤脱离的部分,称为自由缘;近端隐藏于皮肤之下,叫甲根。甲体大部分呈淡红色,是因甲体下方皮肤的血管透过半透明的角质层而显出。甲体基部有半月形区域,颜色发白,称甲半月。拇指的甲半月最大,越向小指,甲半月越小,直至被皮掩盖。
掩盖甲周围的皮肤皱襞,称甲廓(或称甲壁);覆于甲根的角质层向远侧又延伸一薄的表皮皱襞,完全地或部分地覆盖着甲半月,称为上甲皮;甲外侧缘与甲襞之间的沟,称甲窦;甲体下面连接皮肤,叫甲床;甲自由缘下面的表皮角质层特厚,延伸到甲下,叫下甲皮,没有颗粒层和透明层,其发生层与甲床的发生层相延续。甲床由未角化的表皮和真皮合成,表皮相当于皮肤的生发层,浅部为多棘细胞,深部为柱细胞。甲床表面隆起许多嵴以代替真皮乳头,称甲床嵴,富有血管,透过甲体呈淡红色。近甲根部下面,嵴较少,排列不规则,血管稀少,甲半月中含有较多的屈光细胞,故甲半月颜色发白。甲下的真皮有纵行纤维束,沿甲长径排列,又有垂直的纤维束,连接到甲下方的指骨外膜。甲床发生层在机能上可分两部分:在甲根和甲半月下方的部分,发生层极厚,叫发生基质,其表层细胞积极繁殖,不断角化、肥厚,加入半透明的甲,是甲的生长区;在甲体下方的部分,生发层较薄,叫不育甲质,与甲的生长无关,仅提供甲生长时向前移动的滑面。所以,甲的生长源于甲根。如果甲根和甲半月下方的发生基质未受严重损伤,即使切除甲体,仍可由此区长出新甲。甲板的厚度各部一致。当急性疾病或局部创伤时,可引起甲生长紊乱,在甲的表面产生横沟,横沟随甲的生长逐渐移向远侧。
成人甲的生长每日约新生O.1毫米,每周平均长O.5毫米。中指甲生长最快,小指甲生长最慢,夏日比冬季生长稍快,手指甲比足趾甲生长约快4倍。
(五)手腱鞘的投影
在手掌面有两个腱鞘,即拇长屈肌腱鞘和指屈肌腱鞘。①拇长屈肌腱鞘位于腕管桡侧也称桡侧滑囊。自腱鞘止端包绕拇长屈肌腱,延至腕横韧带上方二横指处。②屈肌腱鞘位于腕管尺侧,也称腕尺侧滑囊。尺侧滑囊的近端也止于腕横韧带上方二横指,其远端与拇指外展时尺侧缘平齐。食指、中指和环指的腱鞘不与尺侧囊相通。、腕部桡侧滑囊和尺侧滑囊在腕管处彼此接触,约有30%-50%两囊相通。这样为两囊相互感染提供了解剖途径。如拇指化脓性腱鞘炎可导致桡侧滑囊炎。继而引起小指化脓性腱鞘炎。
在手背来自前臂的9块伸肌共有12条肌腱被分居6格,由桡侧至尺侧:①第一格,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同居一格,腱鞘从与桡侧腕长伸肌腱相交处开始,远端到桡侧腕伸肌腱止点处长约5厘米。②第二格,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同居一格。③第三格,拇长伸肌腱独居一格,腱鞘较长,从腕背韧带近端开始,经大多角骨到达第1掌骨平面,长约6厘米。④第四格,指总伸肌腱与固有伸食指肌腱同居一格,它是手背腱鞘中最大者,包裹二肌五腱。由腕背侧韧带上方1.5厘米开始,全长约4-4.5厘米。⑤第五格,固有小指伸肌独居一格,从腕背侧韧带近端开始到第4掌骨的中点为止,长约7厘米。⑥第六格,为尺侧腕伸肌腱,独居一格。从腕背侧韧带近端开始至该肌腱止点为止。
(六)指纹
人类末节指掌侧面的皮肤,由于真皮乳头突起形成许多整齐的乳头线,在乳头线之间为多数凹陷的小沟,表皮呈现相应的凹凸花纹称为指纹。指纹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人的指纹各不相同,并终身不变。指纹形成较早,早在胚胎3-6个月时,表皮隆线逐渐形成,到第6个月时指纹全部形成。
外力或病理因素破坏真皮乳头深部的皮肤时,指纹可被破坏。接触石灰、石膏以及清洗盘碗和洗刷工作者,因经常与碱性物质或水接触,指纹隆线变得模糊、中断,但指纹的花纹类型仍可辨认。一旦脱离上述工作,指纹又可清晰地显现出。麻风患者的皮肤可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若损坏较轻、表浅,则原有的皮纹特征仍旧保存;如果病损较深,受累皮肤可产生永久性改变。若将手指置于X线下照射时间过久,可导致同样损害。此外,腐蚀剂以及创伤,如果损害不深,不足以破坏乳头,则不会产生永久性改变。切伤和挫伤可使指纹隆线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据指纹中央区的纹线(又称内部纹线)排列的情况,形成弓形、箕形、螺形、曲形或混合形(杂形)。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将指纹分为下列三类。
(1)弓形纹:纹线由指头一侧开始作弓形隆起走向它侧,由于弓形纹线弯曲的程度不同又分为:①弧形纹,其特点是弓形线中部轻微隆起;②帐形纹,中部突起特高,如尖山状,中央有尖角或垂直线。
(2)箕形纹:又称蹄形纹。纹线由指头一侧斜向它侧上方回旋成箕形后,再折回起始的一侧。如此,在起始侧有一箕口,根据箕口的方向又可分为两种:①箕口对着拇指者称反箕,②箕口对着小指者为正箕。
(3)斗形纹:又称蜗形纹。中心区纹线由1条以上的环形线或螺形线或曲形线组成,可分为环形斗、螺形斗、双箕斗、囊形斗、杂形斗5种。
三、足的分类
足部是人体的最下端,站立时,承受人体的全部压力,是一个载重器官,结构复杂,韧带繁多,易于损伤。踝关节的运动有背屈(伸)、跖屈、内翻、外翻和环转运动。内翻大于外翻,内翻过度易引起外侧韧带损伤,而导致踝关节肿胀。跗横关节是足部因远端损伤截肢的理想部位。因小腿肌群损伤、瘫痪等原因,可引起马蹄足、马蹄内翻足、外翻足、仰趾足等。足部有足背动脉、足底内外侧动脉等,血供丰富。足背动脉在踝关节前,在趾长伸肌腱的外侧易触及。皮下静脉也较丰富,足背静脉弓出现率为91%,其弓在足背皮下易见。足底皮肤坚厚致密,汗腺多,移动性差。在重力支持点的足跟,则趾基底部及足外侧缘特别厚,有时角化形成胼胝。足弓由跗骨与趾骨借韧带、关节构成,使足形成向上的穹窿。站立行走时,足弓有减震、缓冲与弹拨等作用,是人体直立、行走及负重的弹性装置,同时足弓也保护着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当维持足弓的结构受损或发育不良,可引起足弓塌陷,导致平足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ys/9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