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小儿推拿手法,不吃药,捏脊疗法

事业、健康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位置]在尾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位置]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位置]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捏脊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是指运用捏拿等手法刺激人体脊背部肌肤,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捏脊是各种手法的综合动作,包括推、拿、捏、捻、放、提、揉、按,称为“捏脊八法”。

小儿捏脊疗法主要是通过捏提等按摩手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膀胱经为脏腑背俞穴所在,通过捏脊刺激督脉和膀胱经之气,可达到调理脏腑、增强体质的目的。

该疗法比较适合应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或者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等慢性疾病。

对于健康的孩子,捏脊可使其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并可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智的效果。

此外,对于小儿的胆小、爱哭、咬指甲、脾气暴躁等症也有明显改善的效果。实验室检查也证实,捏脊可提高小儿的免疫功能。

由于操作简单方便,效果良好而无副作用,越来越多年轻妈妈们爱在家里自行给孩子行捏脊疗法。但是专家仍要提醒:小儿脏腑娇嫩,容易损伤,需经过专科医生辨证及培训、指导后才可在家中给小儿捏脊,正确的操作手法尤其重要。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背脊正中,尾骨末端长强穴至大椎穴处。

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上,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

施术时应从儿童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

(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骨下开始),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儿童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

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7遍,在第4或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自下而上,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捏捻3下后提拉一下,直至大椎穴处,以加强刺激的疗效。

捏拿第6~7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1、时段

捏脊最好在宝宝早上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宝宝的配合度也较高。捏脊前要先脱去宝宝的衣服,露出整个背部,让宝宝保持平趴的姿势,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2、温度

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以免划伤宝宝的细嫩皮肤。捏脊者的手部要先暖一暖,不要用冰凉的手给宝宝进行捏脊,以免宝宝受到刺激无法平趴,或者让宝宝受冻生病。捏脊的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3、时间

捏脊时,最好是晨起时或晚睡时捏脊,不要在饭后一小时内捏脊,不要在小儿哭闹或睡着时捏脊。

每次捏脊的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以免宝宝身体裸露时间过长,导致着凉感冒。捏脊时间过长的话疗效也没有那么好。

4、手法

(1)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

(2)要捏捻,不可拧转。

(3)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5、年龄

婴儿必须在会翻身自行俯卧时才可以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造成婴儿不必要的扭伤,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窒息。

因此,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6、禁忌

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

小儿捏脊疗法对一些小儿慢性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但当小儿出现如感冒、急性腹泻等急性疾病时,不适宜行捏脊疗法,需驱逐病邪后才能行捏脊疗法。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别名]腹。

[位置]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位置]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

[功用]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位置]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一切热证。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干燥等。

 

[别名]外一窝风。

[位置]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操作]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用]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主治]一切腹痛,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位置]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劳宫。揉-次。

[功用]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位置]在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功用]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

[主治]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

[位置]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老龙。

[功用]开窍醒神,退热。

[主治]突然昏厥,虚脱气闭,心火实热,急惊风。

[别名]鱼际交。

[位置]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功用]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位置]掌侧腕横纹。又称大横纹。桡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分阴阳。

[功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

[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位置]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门称为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吐。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乳食停滞,食欲不振。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次。

[功用]掐或揉五指节能镇惊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

[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

(四缝)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食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位置]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位置]在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免责声明本站偏方均根据民间及网络流传整理而成,仅供参考,请遵医嘱使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投稿信箱:

qq.







































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dwh/483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