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黄帝内经学养生因时调五味因时选食性
加我
《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食疗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以及慎选食物种类。关于食疗养生应与时令季节相结合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指出用寒凉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温热的季节,反之就会引起疾病。依据这一原理,在阳气隆盛的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应常吃一些凉性食品,如清暑、生津之瓜果,以清解暑热。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如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饮膳正要》也有类似论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禁温食及热衣服。”指出在阳气升发的春季,不可一味温补阳气,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并少吃温热食物。一般而言,春夏季自然界阳气盛、气温高,食物应以寒凉性质者为主,少食温热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阴气盛、气温低,食物应以温热性质者为主,少吃寒凉伤阳之物。 按照五行学说,五脏与时令季节和饮食五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肝应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应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应于长夏(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应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肾应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肾。根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很多中医名家都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元代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饮食原则的理论依据,提出春季应少食酸味多食甜味,其依据是春季属肝,五行属木,脾脏五行属土,过食酸可使肝气旺,容易导致肝对脾的克伐过度,因此应少食酸味,多食甘味以养脾气。邹铉的说法仅仅是从五行生克规律的角度解释了五味与时令的关系,有些虽然符合生活实际,但其机制却并非只有五行生克那么简单。比如夏季自然界雨水多、湿气盛,湿邪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而出现食欲不振,辛味食品具有健脾开胃、化湿行气的作用,所以夏季增辛对于养生保健确有积极的意义,但并不仅仅是为了养肺气。而且有些增、减还需要辨证对待。夏季究竟应该多吃苦味食品,还是少吃苦味食品呢?如果搞清楚了其后隐藏的道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五味的增减在本质上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通过增减五味来调整脏腑的功能。夏季减苦是针对正常情况,因为夏季心气本较盛,多食苦则心气更旺,容易克肺造成肺虚;而增苦则是针对心气不足的病理情况,因为夏季心气当令,此时进食苦味食品“同气相求”,能够更好地实现养心的作用。所以夏季究竟应该增苦还是减苦应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劳心过度、心气不足者,夏季多食苦瓜等苦味食品,不但能够益心气,还可以清心消暑;而对于体质壮实、心气有余者则多食无益。因时调五味 春为万物生发的季节,自然界阳气萌动,饮食要以协助阳气升发为原则,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等温性食品,少吃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如气温较高,又需防止阳气上升太过,郁而化热,可多食清淡之菜蔬、性味甘凉的果品。夏季暑热多雨,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如绿豆汤、西瓜等,但切忌过食生冷。根据夏季高温湿盛的特点,饮食又要重视健脾、消暑、化湿,多吃苡米、绿豆、豆腐、藕、南瓜、苦瓜之类食物,少吃甜、油腻助湿之品。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夏季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湿,又能起到“养肺气”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夏季随着汗液的大量排出,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减少,水、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随汗液排出,这就需要通过饮食来补充营养。所以,在夏季蛋白质供应一定要充分,可多吃瘦肉,特别应多进食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秋季气候凉爽而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清肺降气、润燥止渴之品为宜,可选用芝麻、核桃、梨、枣、菊花、银耳等,具有滋润性的食物。少食辛辣发散之品,民间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说法,此时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冬季是一年中阳气最虚,阴气最盛的季节,人体与自然界相应,饮食也要以补阳为主,应吃性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甲鱼、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桂圆肉、枣、山药、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冬季五行属肾,肾主藏精,冬天补肾最为适宜,在与自然界五色配属中,黑色入肾,所以冬季食物应选择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黑菇、桑椹、魔芋、乌骨鸡、乌贼鱼、甲鱼、海带、紫菜等。现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颜色与其营养价值的关系极为密切,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其营养含量越丰富,营养结构也越合理,所以冬天进食黑色食品不但符合中医理论,而且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也非常科学合理。总之,食疗养生一定要与时令相结合,食物只有在种类、性味、寒热等方面均与时令相适宜,才能够发挥其最佳的作用,否则可能会引起疾病。补阳大穴和补阴大穴1、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2、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用力往下摁,并且神秘地告诉他:摁的时候要闭嘴不能说话,等你感觉到有津液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则就不灵了。(在骨头边上,在骨头上按是不对的)3、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长寿第一穴。预防打嗝,是治打嗝灵验的奥秘。青春不老的秘方,滋补大药。4、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急性腰扭伤有奇效,一个内关穴,一个外关穴,它们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吗?传统武术里还有一个很好的单操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5、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6、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8、仙家入手第一招--打开人体最大药库的秘匙。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前文所讲的八个养生穴,只是抛砖引玉。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再面对密密麻麻的经络孔穴图时,自然会触类旁通,找到最适合自己体质的防病治病的窍门。只要好好去使用它们,自然就会感到阳气升腾,精力充沛。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将养生保命的阳气固藏在体内使之不失,这才是我在这里给大家渔的真经,就是道家的种阳之法。关于这一方法,道家的历代奉为绝密。祖师无论是各部丹经,还是无数道书,其中都没有泄露,甚至还有轻泄者必受天殃之类的威吓言语。而我的老师仙学大师胡海牙先生却没有丝毫顾虑,毫无保留地把打开奇经八脉的入手方法奉献给了大家。八脉里有一个道家特殊的修炼穴位--阴跷穴,这个穴位历代修炼家都视为珍宝,自古就有阴跷一穴秘不宣的说法。为什么这个穴位如此重要?这还要从庄子的一句真人呼吸以踵说起。[L]俗话说,真传一句话,但有些话却被无数人越解释越含糊。踵是脚跟的意思,所以有的人说要用脚跟来呼吸,当然这在生理上讲不通;还有的人说踵是接踵而来的意思,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如此将养生真言文学化,更是小看庄子了。为了不再让众人猜来猜去,延误养生时机,老师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踵其实就是阴跷穴。我们的脚跟处正是阴跷脉的起始端,再结合上古丹诀当呼吸之机,则从阴跷迎归炉的说法,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阴跷穴在人体的前阴后阴之间的凹陷处与后(这个部位也叫会阴穴)。这个穴位与我们头顶上的百会穴(如下图)是一条直线上的,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它统摄着真气在全身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所以说,阴跷穴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这句话其实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穴的。有的朋友会想,既然阴跷脉的开端就在脚跟那儿,为什么意守脚跟又不行呢?我们说养生要抓核心,阴跷脉的核心就在阴跷穴,舍本求末肯定不对,如果仅仅意守脚跟上的阴跷脉,将意念放在脚后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时间长了身体会出毛病。
白癜风最好的外用药白颠疯是怎么引起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dwh/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