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班针灸概论下
杨光: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院针灸科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特聘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的主要学术传承人。
手少阳三焦经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治耳鸣、耳聋、哮喘、牙痛常用穴。
?足少阳胆经?风池: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治疗与风邪相关疾病,如中风、感冒。尚治疗失眠。斜刺,忌向上深刺,以避免伤及延髓。
风市:位于大腿外侧中线上,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腹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直立垂手时,中指尖所点处是穴。治疗风湿病、皮肤瘙痒、中风。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为筋会穴。治疗肝胆、膝关节、与筋相关疾病。
光明: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为胆经络穴。治疗眼疾。配足临泣(第4、5趾骨间尽端凹陷处)可回乳、治乳房胀痛。
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为髓会穴。治疗脑、颈椎疾病。
肩井: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针感强,可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孕妇慎用(尚有合谷、三阴交、至阴、昆仑)。
足厥阴肝经太冲:人体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肝经原穴。可降血压、镇静、镇痛。中医“开四关”指双合谷、双太冲,主治疼痛性疾病。
期门:乳头下第6肋间隙。治疗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等。
任脉顾名思义,“任”同“妊”,故此脉与妇女怀孕相关。
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为膀胱经募穴。主治膀胱疾病,偏泄,如尿潴留、尿失禁,可配三阴交。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补先天之气。主治泌尿系疾病,偏补。
石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古人认为针刺此穴可致“绝孕”。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可补气。
神阙:位于肚脐。为神气出入门户。灸法,可补虚散寒、回阳救逆。古人言“只灸不针”。现有“脐针”针法,专在神阙针刺。
(古人认为,常灸气海、神阙、关元可治大病,使人长寿。)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为胃经募穴、八脉交会之腑会。补后天之气,化脾胃之痰。
(古人言“背薄如饼,腹深如井”,腹部穴位可深刺,背部须浅刺,谨防气胸。)
膻中:前正中线上,双乳连线中点。为气会穴。宽胸理气功能强,主治咳嗽、气喘。一般浅刺1-1.5寸,个人经验常深刺2-3寸。
天突:前正中线上,锁骨凹陷处。化肺之痰要穴(丰隆穴化一身之痰)。主治咳嗽、甲状腺结节。
承浆: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与唾液分泌相关,治口干、口苦。
督脉长强:肛门与尾骨之间连线中点。治痔疮、肛裂、便秘。一般浅刺1-1.5寸,国医大师贺普仁常深刺3寸,治疗脑病。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与先天相关,治疗老年肾阳亏虚、小儿发育不良。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治小儿发育不良。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膈腧,血会穴。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六阳经交会穴。放血、拔罐,治疗发热性疾病、感冒。
风府:与风池穴相平。祛风要穴。
哑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治疗失语、聋哑。
百会:头顶凹陷处,两耳尖连线中点。升提中气,主治脑疾病、中气下陷证。
印堂: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可安神,治头痛、失眠、小儿啼哭、眩晕。
人中:鼻唇沟上三分之一。急救穴。
冲脉与妇女关系密切,与足少阴肾经相伴循上而行。
带脉围腰横向约束。
阴跷脉、阳跷脉从双脚循上而行。
经外奇穴四神聪: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因共有四穴,故又名四神聪。使人聪明,可治疗老年痴呆。点刺放血可治疗高血压头痛。太阳穴:可治疗眼睛疾病,放血治疗头痛眩晕安眠穴:在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精神病等。落枕穴:别称“外劳宫”,位于人体的手背上,在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腰痛穴:在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腕背横纹下1寸),一手两穴。急性腰扭伤,疼痛剧烈。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乃华佗所创。常用于治疗相应内脏的病变。阑尾穴:寻找足三里下2寸的压痛点。急性阑尾炎发作而不合适做手术的情况下可用。胆囊穴:寻找阳陵泉下2寸的压痛点,治疗胆囊炎、胆绞痛。八邪穴:位于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至五指间,治疗中风、痉挛、麻木。八风穴:在足背侧,第一至五趾间。治疗中风、痉挛、麻木。针灸方法:初学者在木头上捻转练习指力,尽量不要使用棉花练习。道具需要尽可能模仿人体皮肤。进针的方法:皮肤有厚度,一般直刺进针,可配合旋转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可停。得气一是指患者有酸麻胀感,二是指医者感到“鱼吞钩饵”感。补泻法:①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②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③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④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反之为泻法。⑤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⑥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⑦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针灸意外的预防与处理一.晕针:患者会出现脸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等症状。需要立刻拔针,嘱患者躺床上,松衣领,喝糖水或盐水保持水分。晕针后不主张扎人中、足三里急救。扎针禁忌:空腹以及奔破劳累者不要扎、年纪大者不要坐着扎、刺激手法不要过于强烈“十晕九治”,是指晕针者所治症状一般都能改善。扎针时病人最好安静,闭目养神。起针后需要静坐十分钟以上,不可急走,一小时以内要静养。二.弯针、滞针注意不要硬性拔出。弯针可因病人位置改变而发生,需要顺着弯针的方向拔出来。也可以在原有针旁边再扎一针,使弯针、滞针处的得到肌肉松弛。三.断针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针具质量有问题。另外,烧过的针也易在针柄处断裂。处理方法:将周围皮肤下压,露出针头,用镊子拔出。四.血肿出现血肿时不可揉动,可用棉球重按,按压10分钟后血可回流。另外可以先冷敷,24小时后热敷以活血化瘀。五.感染扎针后2小时不要碰水,火针治疗者24小时内不要碰水。素来卫生情况差者要注意卫生;糖尿病人易感染、不易收口;小孩扎完四缝穴要注意卫生,不要触碰脏东西。六.烫伤艾灸、烤灯都易烫伤,使用时不可靠皮肤太近,尤其是年老者皮肤感觉差更容易发生意外。温针灸时艾柱离皮肤至少4厘米,并将锡纸水平放置来接纳烟灰。七.放血疗法中西方的放血疗法有所区别,西医讲放血量超过毫升对人体有害。《内经》指出“血变而止”,指放血到黑血转变为红色方停止,一般不超过毫升。放血疗法具有“祛瘀生新”之效。杨老师认为人体阳气向上走,放血多在头部放血。
编辑/摄影:媒体网络组
江南书院
-
jnshuyuan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okm.com/wadwh/10299.html